科研平台-神经生物所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研究所2005年经西安交通大学批准正式成立,其前身是西安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神经细胞生物学研究室。研究所工作主要集中在脑损伤修复及其细胞与分子机制,包括神经干细胞与脑损伤修复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神经胶质细胞与脑损伤修复、癫痫发生机制、麻醉药品与神经保护研究以及视神经损伤与修复研究。
研究所拥有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陕西省“三五”人才、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专家和陕西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多名,与国内、外多所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了长久的合作关系,多名团队成员分别在英国、美国和新加坡工作学习。现有在读硕、博士生50余名,已毕业博士23名,硕士30名。承担过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23项、陕西省重大科学研究项目2项,面上项目多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两项,省卫生厅和教育厅奖多项。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SCI收录论文80余篇。研究所注重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实践应用的转化,已取得脑缺血损伤生物治疗国家发明专利1项。
拥有现代化研究平台,细胞培养室、形态学研究室、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及实验动物室,可以完成神经生物学研究的细胞、脑组织片和动物实验多层次综合性研究。实验技术成熟,包括神经干细胞和多种细胞的常规培养与缺氧培养技术、细胞生长/分化、细胞存活/凋亡检测技术等;另外,器官型脑组织片培养技术是本研究所的特色,可以实现细胞生长和迁移的实时观察;围绕脑损伤研究,常用实验动物模型为大脑中动脉阻断局部脑缺血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可实现实时动态检测脑实质脑血流和动物行为学观察;拥有多种病毒介导基因转染、分子克隆、核酸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等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
 

 

 

研究领域以及方向

研究领域
研究方向
1.NSC定向诱导分化机制研究
2.工程化NSCs构建及应用
3.器官型脑组织损伤模型建立及应用
4.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机制及抑制胶质瘢痕形成策略
 
1.      神经干细胞应用基础研究
神经干细胞生物学行为
神经干细胞细胞增殖分化分子机制
2.      神经损伤修复  
神经干细胞移植
神经组织工程
神经药理
3.      神经免疫
 
招生信息

 

科研项目

没有找到条目。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起讫时间 承担角色 项目类别
81870981 瘦素调节NSCs/NPCs分化平衡促进脑损伤后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9-1~ 负责人 纵向项目
81571205 Lep-Rb介导信号通路参与脑损伤后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及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6-1~ 负责人 纵向项目
S2016YFSF0048 融合肽TAT-KIR促进脑损伤修复作用及机制研究 其他 2016-1~ 骨干成员 纵向项目
81171232 抑制颞叶癫痫慢性期白细胞-内皮粘附作用促进海马神经构筑的内源性修复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4-12~ 骨干成员 纵向项目
81171232 利用 SGZ 神经再生促进小鼠颞叶癫痫慢性期海马神经构筑修复和症状改善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2-1~ 骨干成员 纵向项目
81070998 利用低氧诱导因子调控基因修饰BDNF表达的脑缺血损伤保护和干细胞增殖分化作用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1-1~ 骨干成员 纵向项目
31070943 利用SOCS3抑制大鼠脑缺血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促进神经损伤修复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1-1~ 负责人 纵向项目
31070943 缺血缺氧脑损伤后神经营养素3诱导神经再生的miRNA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1-1~ 负责人 纵向项目
30770673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5调节脑缺血损伤后神经细胞再生的信号转导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8-1~ 骨干成员 纵向项目
2007ZDKG-74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基因靶向载体及药物开发 其他 2008-1~ 骨干成员 纵向项目
30772373 视网膜前体细胞移植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视网膜形态与功能修复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8-1~ 骨干成员 纵向项目

奖项

没有找到条目。
奖项名称 获奖年份 奖项类型 奖项等级 申报部门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2014 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三等奖 西安交通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
陕西省第十届青年科技奖 2014 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其他 西安交通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
西安交通大学科技进步奖 2013 西安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西安交通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
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 2013 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二等奖 西安交通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

专利

没有找到条目。
专利名称 申请号 专利类型 申请日期
一种调控STAT3磷酸化的融合肽及其应用 201410166146.3 发明 2017.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