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有光,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民族自古就以善于治水而著称。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赞扬自大禹到西汉前期取得的治水成就时曾无限感叹地说:“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水资源态度从来都是兴利而避害,并把水之德,视为人类或君子应该具备的高尚情操。水德思想据说来自孔子,古人比德于玉,也比德于水。《荀子·宥坐》最早涉及孔子谈水德,西汉时《大戴礼·劝学》、《说苑·杂言》均有类似的引用。《说苑·杂言》云:“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绰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贞;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主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水有似德、似仁、似义、似智、似勇、似察、似贞、似善化、似正、似度、似意等11种优秀品格,将所崇尚的社会行为与水类比,几乎包含了儒家的全部哲学思想,其实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水的地位与作用的理性认识与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