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宋晓平,梅红.我国学位授权审核改革要点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CSSCI),2010(2)61-65. |
[2]
|
宋晓平,梅红. Liberal Education、General Education及素质教育——当今美国大学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CSSCI)2010(1):30-34. |
[3]
|
宋晓平,梅红. 我国学位授权审核的历程与动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CSSCI),2009(8):72-78. |
[4] |
梅红,宋晓平,石慧.使命与责任:MBA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与启示—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的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CSSCI),录稿.(该文为:2010年10月,第八届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学术会议论文集收录论文,会议特邀讲座论文,13篇会议优秀论文之一。) |
[5] |
宋晓平,贾申利,杨帅.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创新[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3). |
[6] |
梅红,吴建南,宋晓平.组织沟通有效性、激励方式与学院绩效的相关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08(2):26-30. |
[7] |
梅红,宋晓平,吴建南.国外大学评价的多元化选择——以应用层级分类法和DEA方法为例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CSSCI),2008(4):37-40. |
[8] |
孙瑾,卢黎歌,宋晓平. 企业文化价值观建塑探究[J]. 理论前沿.2008(8). |
[9] |
梅红,宋晓平.领导行为、组织沟通满意感、组织绩效的相关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CSSCI),2007(5):91-94. |
[10] |
梅红,宋晓平.中国大学排行榜个案剖析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CSSCI),2007(4):32-34. |
[11] |
梅红,宋晓平,吴建南.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的评价要素与模型构建[J].科学管理研究(CSSCI),2007(03):89-92. |
[12] |
宋晓平,梅红.日本高等教育自我评估——以东京工业大学为例的分析与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07(08):23-26. |
[13] |
梅红,宋晓平.日本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及自评历程与背景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07(07):20-24. |
[14] |
宋晓平,赵超,梅红.强化创新型指导、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陕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J],2006(3):1-4. |
[15] |
赵茹,宋晓平.美国研究型大学排名特点分析及其启示—以弗罗里达州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大学排名为例[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
[16] |
宋晓平,梅红,吴宏春.当前研究生创新教育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陕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7-11. |
[17] |
宋晓平,梅红.日本大学的自我评估——评估的体系、机构、历程以及以东京工业大学为例的分析与研究[C].重庆,第五期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培训会,2005年5月. |
|
(注:以上文章同时收录于:2005年第2期《陕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36—45页:) |
[18] |
宋晓平,孙瑾.中日研究生教育的比较与借鉴,中国高等教育,2005(6). |
[19] |
梅红,秦昕昕,宋晓平.吴宏春.对高校综合实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分析与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CSSCI),2004(6):42-44. |
[20] |
宋晓平,梅红,吴宏春.大学校园的布局与办学模式[J]. 中国高教研究(CSSCI),2004(5):23-25. |
[21] |
蔡丽丹,宋晓平.英国《泰晤士报》大学排名与《中国大学评价》之比较[J].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 |
[22] |
梅红,秦昕昕,宋晓平,吴宏春.对高校综合实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分析与思考[C].第五届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会议,哈尔滨,2004年7月. |
[23] |
宋晓平,张文修,陈钟颀.从研究生育才环境谈起[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1). |
[24] |
宋晓平,卢黎歌.以时代变迁为依据审视和调整研究生教育思路[J]. 科技•人才•市场2001(10). |
[25] |
宋晓平,张志刚.以博士生为中心,注重完善培养创造能力的环境[J].中国地质教育,1998(11). |
[26] |
徐松,田鹤亭,宋晓平.MBA论文质量分析及其相关问题——西安交通大学MBA论文评审与讨论会综述[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