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何雅玲长期从事能源的高效利用及节能理论与新方法、强化传热新技术(含电子器件冷却)、太阳能高效综合利用、储能科学与新技术、制冷与空调技术、航天航空中的热流科学问题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在航天、能源和化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创新团队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6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中英文著作和教材12部(含合著)。论文被引30400余次,SCI被引21000余次,是工程领域ISI高被引学者前1%。近几年连续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发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等。带领的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

在教学、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方面,培养研究生100余人获博士或硕士学位,许多毕业生已成为本领域内的杰出人才。负责的工程热力学课程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带领团队获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首批优秀教学团队,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

 

代表性学术及科研成绩:

(1)    2010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个人奖

(2)    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1获奖人

(3)    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1获奖人

(4)    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2获奖人

(5)    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创新团队奖),第2获奖人

(6)    2019年,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1获奖人

(7)    2011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1获奖人

(8)    2013年,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9)    2004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0)  2006年,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11)  2019年,全国首届杰出教学奖

(12)  2004年,国家人事部、教育部授予的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13)  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

(14)  2007年,首届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

(15)  2008年,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

(16)  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1获奖人

(17)  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2获奖人

(18)  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2获奖人

(19)  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3获奖人

(20)  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3获奖人

(21)  2014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个人奖

(22)  2014年,作为负责人领导的教育部创新团队,由于优秀获得滚动支持

(23)  2015年,作为负责人领导的基地,获国家外专局/教育部热流科学创新引智基地计划支持

(24)  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及中国高被引学者,论文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实验平台

 

实验室风貌

 

 

 

 

 

 

 

   

新能源利用实验室

 

 

 

 

 

 

微生物燃料电池综合性能测试实验台

 

甲醇燃料电池综合性能实验台

 

光合藻类培养实验台

 

 

电化学光生物反应器实验台

 

 

高温熔盐梯级相变蓄热实验台

 

 

大型高温熔融盐流动换热储热试验平台

 

 

中低温太阳能热化学实验平台

 

 

太阳能热声发动机系统

 

 

槽式集热器散热性能测试系统

 

 

有机朗肯循环实验台

 

 

离子色谱仪

 

 

可见光-近红外光谱仪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Autolab电化学工作站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新型制冷与低温技术实验室

  

 

实验室一角

 

热声制冷机系统

 

脉管制冷机系统

 

 

热声可视化系统

 

热声发动机

 

新型储能技术实验室

  

 

实验室一角

 

 

膨胀系数测试平台

 

 

导热系数测试平台

 

 

同步热分析仪

 

 

真空干燥箱

 

 

超声波清洗机

 


强化传热实验室
                          

 

 

新型强化换热管

 

 

新型强化换热翅片

 

 

超临界二氧化碳管内流动换热研究试验台

 

航天航空热科学问题实验室

 

 

多通道大尺寸快速降温地面热模拟试验系统

 

 

多工质小尺寸快速降温地面热模拟试验系统

 

 

微小空间热环境自然对流传热模拟实验台

 

气凝胶渗流实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