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乃大

分享到:
吟咏之间 吐纳珠玉之声
发布者: 杨琳 | 2008-12-05 | 1193

鉴赏文潭

 

吟咏之间  吐纳珠玉之声

——品味诗歌美的魅力

 

杨琳

 

 

诗歌作为人类最早创造的一种文学形式,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家名作,成为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珍品。优秀的诗歌作品以精炼、形象、具有鲜明节奏韵律的语言,以特有的声情韵律,以强烈的抒情性,通过比喻、夸张、拟人、化物、象征等一系列手段,高度集中地反映着丰富的生活,抒发着复杂的人类情感,感染并陶冶着人们的精神。可以说,诗是人类驿动的心灵的乐章,是美好情感的结晶,是人类灵性与智慧的光焰,也是人类文化与文明进程的轨迹。诗歌的鉴赏过程,正是品味人类美的历程,吟咏人类智慧的魅力。

一、诗的审美特质

古今中外,对诗的界定可谓五彩缤纷。“诗言志,歌咏言”(《尚书·尧典》)。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诗大序》)。诗是人类向未来所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艾青《诗论》)……都从各种角度,准确地把握住了诗的特点。归纳起来,使我们对诗的审美特点有了一个较完整的理解。

1、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诗的生命

诗歌是一种抒情的文学样式,诗歌是思想情感的产物。外界客观事物折射于诗人主观心灵并触发诗人一系列情感体验,唤起更多的纷繁复杂的情感波澜,促使诗人以诗的形式抒发出来。正如别林斯基所言“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

诗之情源于客观世界。正如高尔基所说:“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给基·谢·阿胡米英》)只有将对生活的感悟、时代的感受储于心底,酿于心底,才能迸发出诗之真情。“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生活是诗 的源头活水,真实是诗的灵魂所在,只有当生活打动诗人,激发出其创作的灵感,才能打动读者。“所谓‘灵感’,无非是诗人对事物发生新的激动,突然感到的兴奋,瞬即消逝的心灵的闪耀。所谓‘灵感’是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的邂逅。”(艾青《诗论》)由客观世界获得灵感,由灵感开始创作,是诗人创作的直接动因。

诗之情归于激情。任何文学作品都渗透和表露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抒情色彩与其他文学样式的抒情相比较,其表现最为强烈,最为浓郁。优秀的诗篇总是饱含真挚而强烈的感情,叙事诗也一样。“作为诗,感情的要求必须更集中,更强烈;换句话说,对于诗,诉诸于情绪的成分必须更重。别的文学作品,虽然也一样需要丰富的感情,但它们还可以借助于事物发展的逻辑的推理,来达到作者思想的说服目的,但对于诗来说,她却常常是借助于感情的激发,去使人们生活得更聪明,使人们的精神向上发展。”(艾青《诗与情感》)。

诗之情贵为真情。“诗的创作贵在自然流露。诗的生成如像自然物的生存一般,不当掺以丝毫的矫揉造作。我想新体诗的生命便在这里。”(郭沫若)“诗人必须从内心和外表两方面去认识人类生活,把广袤的世界及其纷纭万象吸收到他的自我里去,对他们起同情共鸣,深入体验,使它们深刻化和明朗化。”(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第54页)所以,无论是饥者歌其食,还是劳者歌其事,无论是铁马秋风,还是杏花春雨,永远都是与跃动的赤子之心,奔放的自然之情紧紧连在一起。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以“急流”、“荒林”、“废墟”、“草屋”、“破旗” “小鱼”、“小鸟”、“常春藤”、“炉火”、“夕阳”等形象对比弹奏出高度集中的情感乐章,渲染了爱情的美好和强大的力量,表达了为爱而情愿牺牲的决心,正是其强烈深挚的感情色彩使诗歌成为不朽的爱情经典。

2、心游万仞,意象万千:想象——诗的翅膀

“一般来说,诗歌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雪莱) “在诗中想象是主要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 (别林斯基)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艾青)虽然想象对于艺术创作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但诗歌中想象则显得尤为突出。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想象不受物质规律的束缚,它使诗人神游千载,视通万里,甚至突破物我之间、时空之间、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界限,让富有创造性的美好的意象来拓展境界、宣泄情感、表达思想。优秀的诗歌总是与无所羁绊的想象结伴而生。诗是“想象的表现” 亚里士多德说:“诗需要一种特殊的赋予,或其人有疯狂的成分,或者使他容易想象所要求的神态。” 诗歌不能等同于生活,它既是生活的反映物、再现物,又是诗人头脑对客观生活素材加工、提炼、典型化、虚拟化的结果。诗,既要对生活特征观察得很精确,而同时又不缺乏把这些特征加以变化的勇气。由于想象的千变万化,诗的形象往往具有多姿多彩的象征意义。想象与变形,实质上就是诗人的主观能动性,艺术创造性,审美追求性,也可以视为诗歌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主观性、创造性、审美性。想象使诗歌既有表层义,又有深层义。风花雪月、松梅兰竹,枯藤老树、大河奔流……。诸多文字符号在视觉层面上给人以形象,同时在联想的深层给人以意义。象征体也许是表层的、明晰的,而被象征的本体却是隐蔽的、模糊的,充满了任意性、创造性和无限性,超越特定的物质空间,展开了诗的翅膀。

3、一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构思——诗的艺术功力

构思是诗人把生活表面上的内外意象通过联想、提炼、酝酿加工,形成令人称奇的诗的结构的过程。那么,什么是诗的构思方式?诗的构思方式是内心体验。构思的过程是诗人创作活动中一系列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总和,也是诗人生活底蕴、思想内涵、艺术素养的综合体现,集中反映出诗人的艺术功力。古代诗人在诗词的构思方面可谓孜孜以求。苦吟派的卢廷江曾“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贾岛“推敲”的诗坛趣话更是流传千古。“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一诗千改始心安。”(袁枚)……的确,构思的过程是决定诗歌成败的关键所在。

构思的过程是提炼主题的过程。诗歌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表现,思想内容的集中性是诗歌的重要特征。“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吴乔《围炉诗话》)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源泉,但诗歌又不是生活简单的直述与白描,由于体裁自身的特点,诗歌无法象小说戏剧那样详尽地叙述和描绘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和人物,或者象散文那样自由灵活地叙述、抒情和说理,所以,构思则显得更加重要。诗人在反映生活时常常选取现实生活中那些最能激起人们感情的自然景物或者人和事,以自己特有的视角来观察生活,形成素材,以自己独到的思维活动反复酝酿,透过现象看到生活的本质,经过概括、升华,最终提炼出主题。形成饱含着思想感情的、极富感染力的诗句。构思过程是情景交融、飞驰想象、创设意境的过程。诗是想象的艺术,构思的过程就是诗人将客观事物与主观感受交融一起,以丰富的形象联想、独特的艺术感受,开拓出广阔的艺术境界。并通过创造意境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如:象征构思,辐射构思,“道具”构思,借代构思,命题构思,矛盾构思,虚拟构思,反意构思,侧面构思,对比构思,对话构思等等。

构思过程的本质是通过新颖巧妙创设的意境、精心雕琢的语言,意趣横生的形象,表现独特的思想感情、个性的心理感受,从生活的现象中开掘本质、显示一般,使诗人自我的感觉世界和情感世界达到和谐与统一,使诗的形式与意境达到和谐与统一。

4、神与物游,形神兼济:意境——诗化了的生活

中国古代诗人对意境多有阐释,也都无一例外地十分重视诗的意境。“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是也。”(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具体说就是内情与外景的水乳交融,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境界,就是具有强烈感染力和启示力的富于诗味的艺术世界。“思与境偕”(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诗歌是主观性极强的艺术,“意”是人的意识、人的思想、人的情感。从根本上来说是诗人的审美体验和认识,最终表现为诗中个体生命的投射和反映。如同黑格尔所说的:"抒情诗的主体的 首要条件就是把实在的内容完全吸收到他的自我里去,使它变成自己的东西。事实上真正的抒情诗人就生活在他的自我里。"(《美学》第三卷)意由境生,意中有境,境中有意。别林斯基指出:“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境是客观的形象,写诗用的是形象思维。诗是诗人对生活形象的感受,形象地体验、观察、分析,是想象和激情的产物。意境缘于客观,诗人截取一个生活片断或者意识片断,描写一系列形象,又加以联想、梦幻、畅想,甚至借用神话、传说中的虚拟人、景、物等,使用一系列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段,以形成天马行空、奇幻无常的浪漫境界,抒发强烈的、独到的生活感受,宣泄充沛的、复杂的内心情绪,抒发作者感情,表现作者的意识,寄托诗人美好的、高洁的生活理想。意境的丰富内涵与象征意义是诗歌的灵魂。特定的意境中的意象是诗的中心形象。成功的意境,其涵义是无限的,尽可能表现作者内心世界,从而形成一个独具艺术个性的宇宙。

5、吐纳珠玉,色彩斑斓:语言——诗的艺术细胞

语言是诗歌的最重要因素。诗歌的语言是最本色的文学语言,精练生动,富有节奏感、音乐性与韵律美。诗歌的最初形式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注定了诗歌是最富音乐性、具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艺术。“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毛诗序),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一个基本特点。诗歌的音乐性,既指内在诗歌音乐性即情绪的律动,高低起伏、长短快慢,又指外在音乐性即声音的回环(押韵、节奏和声调)。音乐性使得原始、粗硬、强烈的感情转化为有规律的律动,以强化诗的意韵,唤起读者的审美注意。节奏韵律的变化反映出诗人内心情绪的律动,因情选韵,因情变韵。尤其是较长的诗,情绪流动变化多,如果一韵到底,易于给人单调、疲劳之感。转韵等语音形式上的变化可以使文气活泼,跌宕起伏。如《春江花月夜》,四句一韵,流丽婉转,委婉缠绵。诗歌语言的节奏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在汉语中,一个字一般是一个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古诗的节奏较为固定如:五言“二、二、一”;七言“二、二、二、一”等。新诗没有古诗词的固定音乐规定,引进西方分行,自由开放,每行大致相当,变化中有规律,通过加强节奏感和旋律感以达到音乐性的效果。外国诗歌涵盖面广,各个国家的语言也不一样,表现在诗歌上,节奏和韵律就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如古希腊荷马史诗的长短音节奏,英语诗歌的轻重音节奏,俄语的重轻轻节奏等等。但非常遗憾的是,由于语言节奏的不可翻译,外国诗歌的节奏美在阅读原作才能更充分地体会到。

诗的语言具有意象化的特点。意象是具象化了的感觉与情思。一方面,意象语言具有直觉性、可感性,有色彩感、立体感和具体感,达到诗中有画的境界。另一方面,意象语言具有表现性、超越性甚至跳跃性的特点,省略、跳跃,随意性较大,产生新的结构意义,因而,它更符合诗人主观的感觉活动与感情活动的规律,而不是客观的语法规律,其对语法规则的突破超过任何文体语言,如艾略特所说那样“扭断语法的脖子”。如:不要介词、连词等关联词。有时还可以“逻辑混乱”,任意交错等。

诗的语言修辞、表现手法之丰富超过任何文体语言。比喻,夸张、拟人、起兴、借代、反衬、象征、通感、矛盾修饰、虚实组合等等。各种修辞手法相配合,形成一种物我同感、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动人魂魄,沁人心脾。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修饰方法,它们都有助于诗情诗意的表现。同时,诗的语言不仅重视修辞,还要重视词句锤炼。古今的著名诗人都注意诗句的推敲和锤炼。诗句的推敲,决不是单纯的形式技巧问题,它与诗意、诗味,和表现诗的主题密切相关。

二、 诗歌的鉴赏

文学鉴赏作为一种艺术认识活动,是读者运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对作品进行分析、品味、评判的精神过程。诗歌鉴赏虽与艺术鉴赏有着同形同构的关系,但它自身有其独立的审美特性。在鉴赏中,若不能激起审美接受主体的强烈美感,那么诗这种文学形式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关注意蕴的具体内涵,唤醒鉴赏主体的审美情趣,使主体在鉴赏过程中达到审美思维的全方位运转,是诗歌鉴赏的关键所在。鉴赏主体只有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丰厚的审美心理积淀,才有可能对艺术形象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诗歌欣赏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要求鉴赏者有丰富的生活感受和敏锐的艺术感知能力,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规律。

1、掌握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

诗歌语言常常改变通常的语言习惯,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不稳定性。同时,诗歌经常运用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衬托等,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感人。  熟悉并把握诗歌的语言规律和各种修辞手法的特征,就成为诗歌鉴赏的基础。

诗句的理解往往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所在,因此,对诗句的考查也是重点之一。它的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修辞技巧,表现手法,有时还考查诗句所涉及的典故等。丰富的生活积累,宽广的知识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诗歌的丰富的内涵。

2、诗歌欣赏离不开想象,要用形象思维

诗人写诗离不开想象,读者读诗也离不开想象。诗贵凝练,诗人写作时,往往只截取感情脉络中最有意味的一段,其余的便成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留待读者在空阔辽远的大地上去驰骋。诗人用语言符号创造的种种意境,必须由读者想象复原,才能引发共鸣。巴尔扎克:“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放到自己心中去发展”。同时,诗歌的主题通常借助意境来表达。因此,鉴赏诗歌,必须体味意境。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此时、此景”中的此人此情。物我交融,既入乎其内,写出所咏之物本身的特性,又出乎其外,暗示出具有某种美学价值的寄托和象征意义,这才是真正把握了诗的意蕴。这就要求读者进行形象思维,以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要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善于进行形象的捕捉。正如艾青所言:“形象思维的活动,在于使一切难以捕捉的东西,一切飘忽的东西固定起来,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象印子打在纸上样地清楚。”

3、全面把握,细心探究

诗歌鉴赏需要具有发现美的领悟力。它要求读者的鉴赏力、才情、理论修养都必须达到相当的程度。全面把握诗的视野,细心探究诗的深度,是诗歌鉴赏的最主要的途径。当我们读了一首话好诗时,往往不仅为其反映生活之丰富而惊叹,而且也为他所具有的诗的悟性和美感而倾服,更重要的是,从中读出了诗人独特的思维能力和思想之深厚功力。如:古典诗歌是过去时代的产物,名家名作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时代感、历史感和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诗中的人性美、品格美和艺术表现的规律等,都需要我们去探究。只有经过这多方面的探讨,鉴赏者才能对诗歌有完整的,准确的鉴赏。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欣赏境界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就要求欣赏者必须以深厚的文化知识积累和思想修养为基石,以丰富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社会阅历为辅助,在学习中努力去探索诗的奥秘。

4、完善鉴赏环节,体味鉴赏境界

了解——感悟——联想构成了诗歌鉴赏的三环节。其中,了解就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任何诗作始终都不能离开作者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境遇,这些是形成诗歌主题的直接基础。感悟就是尽可能地去接近诗人的感情世界,用心去领悟诗的内涵,从一般感受中寻觅显示一般感受中的独特感受,从共同感受中寻觅表现共同感受的具体感受。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诗所特有的对象或题材不是太阳、森林、山川风景或是人的外表形状如血液、脉络、筋肉之类,而是精神方面的旨趣。诗纵然也诉诸感性观照,也进行生动鲜明的描绘,但是就连在这方面,诗也还是一种精神活动,它只为提供内心观照而工作。”感悟就是去领会其精神意旨;联想就是情发于诗又不止于诗,而是引发更加丰富的思想,浮想联翩,触类旁通。在联想中实现虚实转化、人物融通、物物相映、内外交汇;在联想中完成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的跨越转化。

清末学者王国维曾提出了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诗歌的鉴赏也是这样,只有身入其境,吟咏品味,才能受到感染,引起共鸣,才能最终进入“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周秉均.《尚书·尧典》(注释本) C.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

[4] 艾青.《诗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5][德]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6][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7]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C]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84年版,

[8]吴乔《围炉诗话》,郭绍虞《清诗话续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