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杨生春,博士,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功能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在光学、燃料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纳米催化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Nat Commun", “Chem Soc Rev", “Adv. Mater.", “Sci. Bulltein”,"Angew. Chem. Int. Edt.",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Nano Energy”“Appl. Catal. B”“Adv. Sci.”等国际国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论文引用6300余次,单篇引用100次以上论文14篇,H因子48,参编的我国首部高等学校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阶段课程用书《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英文Book Chapter 一章,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项,2010年获得第八届陕西省青年科技奖,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获奖人),2016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获奖人)。担任国际知名学术期刊Energies编委。连续4年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2021,2022,2023,2024)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材料物理系
               邮编:710049
               Email:ysch1209@mail.xjtu.edu.cn
               电话:029-82663034

站点计数器

闹钟

Research Highlights

 

 

       近年来,作为光伏领域的新兴技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以优异的光电转化效率和低温溶液加工特性,被视为下一代光伏技术的战略制高点。然而,如何在保持高转换效率的同时,确保电池的长期稳定性,始终是制约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商业化应用的重大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团队梁超研究员通过分子界面工程,首创了一种内嵌金属富勒烯分子Nd@C82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耦合结构,对钙钛矿层进行原位封装,有效提高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与稳定性。所制备的倒置型钙钛矿光伏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PCE)分别为26.78%(0.08cm2)(认证值为26.29%)和23.08%(16cm2,模块),在湿热测试条件(ISOS-D-3标准)下经过1000小时效率仍保持在99%以上。这一创新成果揭示了一种分子界面极化调控新机制,将为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设计开发提供新路径。

.(See Nature: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8961-9)

Research Highlights

招生信息

招收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 纳米光电转换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超级电容器材料, 燃料电池)和物理学(凝聚态物理专业方向, 材料计算模拟等)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