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青年科学家李燕:坚持,就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 首页
【人物小传】
李燕,西安交大一附院脑科学研究中心实验室负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获评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陕西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编专著4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J Clin Invest、Mol Ther、Transl Psychiatry、Glia、iScience、J Biol Chem、Gut Microbes、Psychiatry Res、Cell Death Dis等专业杂志发表论文37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分的论文7篇,H-Index 30,主要研究结果被F1000Prime、美国NIH基因治疗研究所等机构推荐。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包括重大研究计划1项)。研究方向为儿童精神障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与李燕教授约采访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总是凑不到一起,一来她总是在忙:实验、授课、讲座、交流……二来她十分低调,总说不要宣传她个人,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然而,她的成绩又是那么突出,头衔又是那么耀眼,我们都很好奇她的科研灵感从何而来,她的科研之路如何走过。在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愉快访谈之后,我们看到了一个青年女科学家光环的背后,为科研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更看到了她一路走来的执着和坚守。
偶然中孕育着必然
十年前,李燕在将科研方向从分子生物学向神经科学转变的时候,她的博士导师著名分子生物学家药立波教授为了支持她的工作,送给她一种当时世界上最先克隆的基因敲除小鼠。导师告诉她敲除的基因原本在神经系统的表达量非常高,她可以研究看看。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李燕与这只宝贵的“精灵鼠小弟”开启了朝夕相伴之路。每次更换垫料时,她发现完整基因的小鼠和基因敲除的小鼠表现有很大差异,相比正常基因小鼠,基因敲除小鼠总是表现地特别活跃,上蹿下跳,甚至经常会跳出笼子。带着疑问,她请教了自己的博士后导师熊利泽教授,导师告诉她,“你应当通过基因敲除小鼠的活动表现进而总结出它的行为表征,再来判断是不是与神经系统有关联。”受导师的启发,李燕开始对基因敲除小鼠进行了一系列行为学实验,最后发现基因敲除小鼠的核心行为表征突出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记忆力不好,而这些表征正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下简称“ADHD”)的临床表现。这样的研究结果让李燕异常兴奋,“我也没想到,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偶然的发现,能为自己带来了今后为之努力的科研方向”。
“既然开始了,就不能停止,要持续深耕”,李燕说到做到。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坚持,2017年该研究成果第一次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J Clin Invest上,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该研究是继1957年ADHD的多巴胺理论的重大突破,60年后李燕和团队提出了ADHD的谷氨酸理论。
随着研究的深化,相关研究成果“Dexmedetomidine alleviates host ADHD-like behaviors by reshaping the gut microbiota and reducing gut-brain inflammation(右美托咪定(DEX)通过重塑肠道微生物和减少肠-脑轴炎症改善宿主ADHD样行为)”研究论文又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精神疾病Q1区杂志Psychiatry Research上。文章探讨了右美托咪定(DEX)改善ADHD样行为的肠脑通讯机制,并挖掘出DEX这款“老药”在ADHD治疗中的潜在用途。她的研究成果不仅契合了当下最流行的肠道菌群研究,更具有强大的科研转化潜力。
做科研要心中有“人”
采访过程中,李燕感触最深的是,从过去在高校搞基础研究转向在医院从事医学科研,最重要的是转变思维方式,必须要树立临床研究的思维,就是带着临床问题搞科研,科研成果要在临床应用和转化,归根结底就要推动科研服务人的生命健康。
2021年,在进行了充分的动物实验后,李燕认为开展ADHD人体研究的时机已经成熟。但ADHD的研究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病例不少但科研样本严重不足。怎么办?李燕不等不靠,军人出身的她拿出不服输、重实干的精神,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建立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ADHD样本库。她主动找到交大一附院生物样本中心主任王亚文教授谈想法寻合作,两人一拍即合,王亚文教授表示全力支持。说干就干,她迅速联合西京医院、西安市儿童医院、交大一附院等多家ADHD治疗实力雄厚的医院,收集到1000多例宝贵的ADHD血液和粪便生物样本并进行保存,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她的努力下,国内第一个ADHD样本库诞生了。
“作为青年科研人员,要怀着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惟进取也故日新’的信念,敢为人先,探索‘无人区’”。李燕发现,目前临床上治疗ADHD的药物基本依赖于进口,用药成本高,花费大,患病家庭负担重,特别是很多儿童精神药物具有一些明显的副作用,比如长期服用可能“成瘾”。那有没有可能找到一条除药物以外的其他治疗途径呢?
一旦有了这个想法,李燕的脑海中总是挥之不去。为了找到新路径,她大量阅读中西方文献资料,终于在《黄帝内经》中找到了通过中医辩证理论给患儿施以针灸治疗的记载。受此启发,她主动联系陕西省中医药大学的王卫刚教授和西安市儿童医院的张婕主任,三方结合实例反复研究,融合中医辨证取穴理论和ADHD临床表征,通过经皮穴位电刺激(以下简称TEAS)方法,刺激6-12岁ADHD患儿百会、太冲、太溪穴位以观察治疗效果。TEAS治疗前后的近红外脑功能成像采集结果表明,TEAS治疗4周后显著改善了ADHD儿童的临床症状,增加了前额叶皮层的含氧血红蛋白(HBO),而HBO水平与ADHD是直接相关的。
寂寞中的坚守格外美丽
李燕外表柔弱但内心刚强,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服输、拒绝“躺平”。当年高考时,她以3分之差与自己的第一志愿浙大擦肩而过。大学期间,李燕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不想再给自己留下遗憾。报考硕士时,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投考了第四军医大学著名的分子生物学家药立波教授,在众多考生中,药教授慧眼识珠选中了她,从此李燕身着戎装开始新的奋斗征程。
在顺利地经过硕士、博士、海外博士后的历练后,李燕也顺理成章地获批了高级职称,人生似乎进入了平稳阶段。然而,在李燕的心里,她不愿躺在舒适区,奋斗的人生才精彩。为了在新的科研方向上寻求突破,经过认真的思考,李燕选择来到交大一附院继续自己的科研事业。
采访过程中,李燕说的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坚持”,她说:“我喜欢跑步,更喜欢长跑,因为奔跑的过程让我明白了坚持的意义。也许跑到99步还看不到曙光,但如果咬紧牙关再坚持一下,当迈向100步的时候,就会看见和别人不一样的风景。”
文章来源: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
-
2023
09-12
-
2023
08-25
-
2023
06-09
-
2023
05-09
-
2023
03-27
-
2023
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