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2022年“生物制造·合成创新”学科交叉特色夏令营
发布者: 费强 | 2022-06-24 | 7104

一、活动形式及时间

线上举办。活动时间:2022年7月12日。

二、活动内容

1.团队介绍:生物制造与医药化工创新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以及在人才培养、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成效。

2.学术交流:团队负责人做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与学生交流。

3.参加学院优秀营员选拔。

三、申请条件

1、全国重点高校,对从事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的三年级本科生(2023年应届毕业生),专业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化学、应用化学、食品工程、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制药工程或环境工程,欢迎与生物、化工、材料、环境、食品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申请。

2、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未受过任何处分。

四、申请流程

1.报名时间:2022年6月24日-2022年7月8日,逾期不再受理。

2.报名方式:将下述材料按顺序打包发送至邮箱yingqun_ma@xjtu.edu.cn(马老师):

(1)本科阶段成绩单1份(加盖学校或者院系教务部门公章);

(2)英语水平证明;

(3)其他材料1份,包括:获奖证书,发表或者能体现自身学术水平的学术论文、出版物等。

注:材料清单以PDF格式压缩为一个文件后发送

4.审核:夏令营全部审核工作将在7月10日前结束。

5.学生确认:审核通过的学生,将通过邮件方式进行参营通知,学生收到邮件后需通过回执方式确认参加。

特别说明:无需邮寄纸质材料!已报名化工学院夏令营者无需重复报名团队夏令营届时学院会将以本团队老师为意向导师且通过审核的学生推荐至本团队。

五、团队简介

 

团队负责人主页:https://gr.xjtu.edu.cn/en/web/feiqiang

团队联系人:马英群特聘研究员,E-mail: yingqun_ma@xjtu.edu.cn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 温室气体的生物负碳技术与高值化利用

• 工业微生物改造与其代谢网络调控

• 生物加工过程的强化与放大验证

• 天然产物活性分子生物合成

• 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转化与利用

• 药物中间体生物催化合成

• 生物医用材料合成及功能化调控

• 基于纳米医学的组织工程及恶性疾病治疗

• 技术经济可行性及全生命周期分析

团队导师简介

费强,教授,博导,团队负责人,生物化工学术带头人,陕西省杰青基金获得者、陕西省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现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一碳生物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委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普通微生物学专委会委员及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研究方向主要以甲烷/二氧化碳的微生物固定及其高值化利用为研究目标,利用合成生物学和发酵工程等方法改造和优化高效细胞工厂,开发生物转化温室气体合成生物基产品的负碳技术和生物制造平台,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和英文专著章节60余篇。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1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范代娣,教授,博导,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国化工学会会士,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长期从事天然产物合成、生物材料制备、抗癌药物及功能食品开发等方面研究,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8件,转化专利21件,承担包括国家863项目等12项国家级科技计划。以第一完成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专利奖金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西安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陈鑫,教授,博导,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陕西省高层次人才,西安市高层次领军人才,英国皇家化学会新锐科学家。入选陕西省优秀留学归国人员,三秦青年科技创新之星,西安交通大学A类青年拔尖人才,西安交通大学十大学术新人。现任中国修复重建外科专委会常务委员,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专委会委员,口腔生物医学专委会委员,纳米肿瘤学专委会青年委员及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主要从事智能生物医用材料的构筑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在Nature、Science子刊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重点项目等1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马英群,特聘研究员,博导,陕西省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西安交通大学青拔人才计划入选者,现任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主要从事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与水污染控制等方面,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60余篇。主持和参与了多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等项目。

白永康,副教授,主要从事形状记忆与自修复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已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rbohydrate Polymer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4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

郭树奇,助理教授,主要从事工程菌株构建及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等方面研究。

翁林,助理教授,主要从事组织工程材料的构建及再生医学方面研究。

杨麦萍,助理教授,主要从事智能纳米医用材料的构建及恶性疾病治疗方面研究。

团队成果

生物制造与医药化工创新团队高度重视学生的培养发展,在良好的科研平台与浓厚的研究氛围中,成长出一批优秀的研究生。自2020年以来,2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2人获得校级优秀研究生标兵,1人获研究生学术之星。毕业研究生签约率100%,就业单位分布在生物科技公司、制药企业、能源企业、设计院、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并成长为各单位中坚力量。

团队依托化工学院和陕西省能源化工过程强化重点实验室,近5年主持各类国家级课题20余项,在生物化工、生物材料和医药化工领域权威期刊累积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