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orary Title

     6月4日下午,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主办,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秘书处、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科技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丝路培训基地联合承办2017丝绸之路机器人创意大赛决赛在西安交通大学主楼多功能报告厅顺利举办。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应红、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卢建军、西安理工大学副校长李言、深圳大疆科技董事长李泽湘、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教授 Gunnar Kaestle、西安交通大学外籍教授Marie-Jean Throval、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Guy Genne等出席并参与评审工作。本次大赛得到了奇正药业、西安华欧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鼎力支持。决赛开幕式由大赛组委会主席席光副校长主持,他详细介绍了决赛的评分规则。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卢建军在致辞中表示,陕西省一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工作,此次大赛弘扬了科技创新精神,祝愿大赛取得圆满成功。 埃及本哈大学副校长Hisham Mohamed Mohamed Aboelenein代表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盟校发言表表示非常感谢西安交通大学此次的组织工作,为青年人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经过初赛、复赛环节,来自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海南大学、郑州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俄罗斯鲍曼国立技术大学、埃及本哈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以及部分科创企业等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16支队伍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根据决赛规则,16支队伍轮流进行答辩并接受评审提问。评审由嘉宾评审、专业评审、大众评审组成。评审工根据创意创新、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技术成熟度和方案可行性、创意团队答辩表现等项目进行打分,选出最终优胜者。

    答辩环节中,参赛队伍们展现了灵活创意思维、极强的实践能力,展示了青年一代的风采与梦想。参赛作品中既有立足助老伴行的多功能机器人,也有以机械化表情机器人为载体的智能云管家系统。答辩选手思路清晰、应对灵活,给专家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郑州大学代表队设计的手语交互公共服务机器人可以实现手语交互技术和自主跟随技术,具有改善语言障碍者生活品质的潜质,市场前景十分明朗。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Flowbot(“光流小车”)利用仿生光流技术模拟昆虫识别障碍的方法以实现小车的自主避障,具备轻巧、高性能、易复制等特点。由西安交通大学提交的“手指功能康复训练外骨骼机器人”由交大学生和巴基斯坦留学生共同设计,体现了青年一代跨越国界的合作与交融。最终,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海思团队凭借水陆两栖机器人从16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获得2017丝绸之路机器人创意大赛的冠军和10万元奖金。
    赛事在友好交流的氛围中结束。赛后,部分参赛队伍接受了多家媒体采访。埃及本哈大学代表队表示,此次赛事让他们印象深刻,在古都西安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朋友带来了不同的作品,涉及医学、航空、青少年心理、残疾康复等领域,感到非常开心。获得季军的米兰理工大学表示,这些天在西安交大的经历让他感到越来越骄傲,感谢丝路联盟、感谢西安交通大学。大赛组委会副主席梅雪松教授表示,此次大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品专业水准比以往国内竞赛有明显提高,是西安交通大学在自动化、人工智能、机械工程领域走向国际化的体现。西安交大机械学院、国际处等校内单位在为此次大赛组织做出了大量工作保障了赛事的顺利进行。

    西安交大共有六支队伍进入决赛,其中我所的脑控下肢外骨骼康复助行机器人和基于脑机接口的新型人机交互系统两个项目获得亚军,身外化身—具备触觉和视觉反馈的体感机器人以及我所的基于多段连续结构的手指功能康复训练外骨骼两个项目、意大利米兰理工的作品Robtic fabrication system for large-sclae manufacturing获得季军。来自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埃及本哈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九所大学的十支队伍获得特等奖。来自莫斯科航空学院、莫斯科动力学院等队伍获得优秀奖。

Blank9

  “第十届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 (简称iCAN大赛)于2016年10月11日-13日在北京举行,我校机械学院学子的“睿眼随心-渐冻人脑电辅助交互系统”作品获得中国总决赛一等奖。
    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International Contest of innovAtioN简称iCAN大赛)是由国际iCAN联盟、教育部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和全球华人微纳米分子系统学会联合主办的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年度竞赛,是教育部质量工程支持项目之一。
    我校参赛作品“睿眼随心-渐冻人脑电辅助交互系统”,由机械工程学院智能检测与仪器研究所徐光华教授指导,参赛队员王浩冲、李昱、郑小伟、张凯、段锦锦均为研一新生,他们针对渐冻症患者的交流沟通问题,将研究所基于稳态运动视觉诱导的脑电监测技术和创新设计的棋盘格刺激范式研究成果应用于渐冻症患者的交互,可准确高效地实现脑控拼字、脑控操作多媒体文件等功能,有效地帮助了渐冻症患者与外界的交流,改善其生活状况,充分展现了我校学子自主创新的聪明才智和勇于创业的精神风貌。

 


    据悉,本届大赛共有来自全国30余省份、200余所高校3000多个参赛队伍的上万学生参与。参赛作品涵盖了智能服务与设施、智能娱乐与运动、智能家居与装置、智能监测与管理、智能医疗与保健、智能交通与能源、智能生活与装饰、智能园艺等多个领域。经过17个赛区初赛、复赛选拔等,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100多所高校的518支队伍进入本次总决赛。经过公众展示、现场答辩和作品推介等环节的激烈角逐,共有50支队伍的参赛作品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

 

Blank6

 863计划主题项目“智能机器人仿生技术研究与开发”启动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 2015-07-22 17:03 

由西安交大机械学院徐光华教授任首席专家的国家863主题项目“智能机器人仿生技术研究与开发”启动会日前召开。科技部高技术中心先进制造技术处项目主管刘进长研究员、张建华博士,陕西省科技厅高新处冀峰副处长、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王铁军教授及哈尔滨工业大学赵杰教授、沈阳自动化所韩建达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刘成良教授和北京理工大学段星光教授等863机器人领域专家、项目单位课题负责人和主要研究人员60余人参加启动会。

                    

“智能机器人仿生技术研究与开发”作为十二五期间在国家863机器人领域唯一设立的具有前瞻性的前沿研究项目,重点进行机器人智能仿生关键技术研究,旨在实现机器人从形似到神似的跨越,为未来的无人战车、智能工厂和老龄化社会康复服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该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牵头,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各负责1个课题共同研究,国拨经费3945万元,执行期限3年。

刘进长研究员代表科技部分别向项目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下达立项任务书。王铁军副校长代表西安交大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强调本项目对带动西安交大机器人研究的重要性,表示学校将对项目给予积极支持,同时要求加强过程与成果管理,确保项目任务的出色完成。项目负责人徐光华教授从项目的研究背景、项目目标、研究方案、任务分工、经费安排、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项目总体汇报。各课题负责人围绕仿生眼、脑肌感知与交互控制、人工肌肉三个主题介绍了相应的研究实施方案和预期成果。专家组对项目实施方案与组织管理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研究成果的落实与推广应用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希望其研究成果为十三五期间的智能机器人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Blank7

 西安交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研究启动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 2015-03-09 17:17 

日前,由西安交大机械工程学院徐光华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基于视听觉诱导运动神经通道重建的脑控康复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及系统集成验证”正式启动。在项目启动与研讨会上,徐光华教授介绍了项目的研究背景、项目目标、研究基础、合作单位、任务分工、经费安排等,重点汇报了项目的研究实施方案、预期成果和聚焦研究的科学问题,得到基金委领导以及专家的认可,期望在基于视听觉认知信息的脑神经功能康复领域取得基础理论创新研究成果。

                   

“基于视听觉诱导运动神经通道重建的脑控康复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及系统集成验证”项目执行期为2015年-2017年。项目联合研究单位由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第四军医大学三家组成,项目研究团队在脑机接口、肌电解码、康复训练方面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可保障集成项目的目标实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秦玉文常务副主任、王成红处长和医学部曹河圻处长,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专家组组长郑南宁院士以及陈霖院士、孙富春教授、杨静宇教授、姚正安教授、辛景民教授等出席项目启动会。西安交大副校长王铁军教授代表学校对参加会议的基金委领导和各位专家表示欢迎,对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成果获得寄予期望。

在项目启动期间,项目组织各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研究人员针对专家意见进一步讨论了实施中的技术研究和协同合作关键问题,并达成一致意见,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Blank8

青年教师论文在Scientific Reports在线发表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 2014-05-29 10:45 

近日,西安交大机械工程学院青年教师谢俊一篇题名为“Addition of visual noise boosts evoked potential-based brain-computer interface”的研究论文在Nature出版集团旗下刊物Scientific Reports上在线发表。

该研究工作由徐光华教授领导的脑-机接口课题组完成,青年教师谢俊为第一作者,徐光华教授为通讯作者,西安交通大学是该论文的唯一作者单位。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脑-机接口技术是一种不依赖于脑的正常输出通路,如外周神经和肌肉组织,而使大脑直接与计算机或外部设备进行通讯的技术。脑-机接口技术应用中通常采用无损的头皮脑电信号,该信号为微伏级微弱信号,常常受各种电生理信号及强噪声干扰,信号特征识别困难,成为当前脑-机接口应用发展的瓶颈。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摒弃了基于消噪方式的传统研究思路,创新探索了基于脑神经随机共振机制的脑-机接口增强技术,即对受试者施加视觉刺激时添加背景噪声,优化噪声强度增强神经系统的兴奋度,人为诱导地将噪声能量通过随机共振显著转化为大脑周期刺激响应信号幅度的提升,实现了脑-机接口微弱信号的识别精度和效率在视觉噪声作用下的同步提高。同时,论文还构建了视觉刺激响应脑神经仿真模型,通过理论仿真和实验测试完成该研究的交叉验证。该项工作成功探索了脑-机接口信号增强的新思路,得到评审人的一致认可;同时为脑-机接口技术的无损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特别在脑神经康复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