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辉,副教授、博导,山东菏泽
西安交通大学博金碳中和研究院 副院长
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 工学博士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联培博士(国家公派)
李艳辉,副教授、博导,山东菏泽
西安交通大学博金碳中和研究院 副院长
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 工学博士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联培博士(国家公派)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热能工程系 710049
中国西部创新港 能源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移动电话(微信):15029274103
办公地址: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 能源馆-414
中国西部创新港 泓润楼-3003
[23].2023年 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22].2021年 陕西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
[21].2021年 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2021年 专著入选第二十届输出版优秀图书;
[19].2021年 中核集团第一届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18].2020年 “首届全球百强科创大赛”优胜奖;
[17].2020年 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特别项目奖”;
[16].2020年 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指导教师;
[15].2020年 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14].2019年 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13].2019年 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
[12].2019年 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11].2018年 西安交大“学术之星”提名奖(共5人);
[10].2017年 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9].2016年 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
[8].2014年 西门子中国奖学金;
[7].2016年 国家核电上海核工院奖学金;
[6].2012年 山东省优秀毕业生;
[5].2011年 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优秀学生标兵;
[4].2011年 国家励志奖学金;
[3].2010年 山东省政府奖学金;
[2].2010年 优秀学生标兵、优秀共青团员;
[1].2009年 国家励志奖学金。
1. 能源工程装备腐蚀失效行为、诊断预测算法及调防联控技术
1)压水堆腐蚀行为(应力腐蚀开裂等)跨尺度确定性预测及水化学模拟
2)频繁变负荷/超期服役电站锅炉的腐蚀剩余寿命评估方法及调控预警技术
3)高效锅炉尾部低温受热面的电化学腐蚀及其调防联控关键技术
4)电站/工业锅炉、垃圾焚烧炉、汽轮机、航空压气机等能源动力装备的高温氧化腐蚀及安全保障技术
5)油气田与能源化工设备腐蚀与防护
6)电化学腐蚀及点缺陷腐蚀理论
7)热力装备传热性能与环境行为的多过程跨尺度强耦合理论及仿真
2. 超临界流体技术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
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优秀博士毕业生(导师为王树众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核能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联合培养博士(导师为Digby D. Macdonald院士),现为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23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中国博士后基金首批站前特助项目获批者(全国仅374人),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者,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获得者。担任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Corrosion 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等多个国际著名期刊客座编辑、杰出评阅专家,《工程科学学报》、《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等青年编委,The Journal of Supercritical Fluids、Water Research等20余种国际权威期刊论文评审专家,国家/陕西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NACE International、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中国化工学会等专业会员。
从事于能源环境、热能工程、能源动力装备腐蚀防护等领域的相关研究,主持及承担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美国能源部高校核能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项目及企业委托课题20余项。在Corrosion Science、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Water Research等刊物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90余篇、ESI热点论文1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与国内外专家联合出版英文专著2部、中文专著1部,受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独立出版专著1部;论文被引2400余次,I10指数62,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及高度评价。
坚持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相结合,在有机废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装备腐蚀防护、先进燃烧技术装备、纳米材料合成、油气资源开发、节能环保等方面拥有专利150余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119项;已授权中国专利80余项、美国专利4项,完成专利技术转化20余项,产生了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
相关科研成果支撑下,荣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项(1项排名第1、1项排名第2),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一等奖,“首届全球百强科创大赛(Global Best Innovation 100)”优胜奖,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特别项目奖”等科技奖项。
【更新于202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