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
博士,副教授
深低温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制冷与低温工程系(研究所)
张泽
博士,副教授
深低温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制冷与低温工程系(研究所)
移动电话:13299067715(微信同号)
电子邮箱:zhangze@xjtu.edu.cn
办公地点:兴庆校区东三楼甲338、创新港敏行楼1-3074
“先进制冷与低温技术”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围绕制冷与低温工程学科方向,瞄准先进制冷与低温技术和热力学、传热学基础问题,结合高端装备制造国家重大需求、节能与环保产业战略发展和制冷低温国际科学前沿,重点开展制冷与低温热物理过程、新型制冷技术、气体轴承和高速透平机械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转化。
团队在制冷低温热物理基础理论、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以及多学科交叉问题等领域已取得了系列的研究成果,承担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国际合作、国防预研与型号任务和行业重大研发课题,近五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奖10余项。
先进制冷与低温技术团队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1人,助理教授1人,博/硕士研究生40余人。在空间制冷、装备环控、机载高效主动散热、动力机械的高能量密度轻量化、氢液化储运核心装备领域具有丰富的研究成果。
团队成员
1.侯 予 教授/国家级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深低温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高能高功率脉冲电源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能源液氢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组部WR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KJ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双创人才、双创团队、高校青年创新团队负责人,陕西青年科技奖、中国制冷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帝国理工学院(伦敦)高级研究学者,国际制冷学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理事、气体润滑专委会主任委员。
2. 陈双涛 教授
2006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2010年-2011年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联合培养,2012年获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气体润滑技术、无油离心压缩机、压缩-膨胀一体机、低温与深低温透平膨胀机、离心工质泵等高速旋转机械的研究。
3. 陈 良 教授
2015年毕业于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机械工程系,获得机械工程博士学位。此前分别于2006年、2009年在西安交通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12年在佐治亚理工学院获电子工程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热管理与制冷系统轻小型化技术。
4. 赖天伟 教授
2013年西安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博士学位后任教于制冷与低温工程系。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ROMAC(旋转机械与控制实验室)访问学者。长期从事低温工程和流体润滑基础理论及实验研究工作。
5. 刘秀芳 教授
2013年获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15年-2016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CSC)公派留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担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低温相变喷雾技术及新型制冷技术的研究。
6. 张兴群 高级工程师
199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制冷设备与低温技术专业,1999年获空调与暖通工程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制冷与空调设备。
7. 薛绒 副教授
2006年和2009年分别获重庆大学本科和硕士学位,2017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低温流体喷雾冷却、低温两相流动研究。
8. 张泽 副教授
2014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学位,2020年获博士学位,其中2016年10月至2017年11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CSC)资助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公派留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目前主要从事高速涡轮技术、热动力系统和低温制冷机的研制工作。
9. 杨潇翎 助理教授
201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2023年获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高速透平机械和涡轮制冷技术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