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定义疼痛是“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一种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急性痛是生理条件下的一种保护机制,使机体趋利避害,防止外界不良刺激的进一步伤害,没有疼痛的保护,人类将无法生存。然而,在临床上,存在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各种病理性疼痛,临床上将持续或复发3个月以上的疼痛定义为慢性疼痛,全球慢性痛患病率在11%到40%。慢性疼痛包括原发性疼痛和继发性疼痛,原发性疼痛包括慢性广泛性疼痛(如纤维肌痛)、复杂的局部疼痛综合征、慢性原发性头痛、口面疼痛(如慢性偏头痛或颞下颌痛)、慢性原发性内脏疼痛(如肠易激综合征)和慢性原发性肌肉骨骼疼痛(如非特异性腰痛),而继发性疼痛包括慢性癌症相关疼痛、慢性手术后或创伤后疼痛、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慢性继发性头痛或口面疼痛、慢性继发性内脏痛、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871065和青年项目81701112)所关注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神经损伤或疾病导致的疼痛,持续反复发生至少3个月以上。临床上神经病理性疼痛有外周性的,包括三叉神经痛、周围性神经损伤、疼痛性多发性神经病、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疼痛性神经根病,由中枢性的,包括脊髓或脑损伤引起的疼痛、中风后疼痛和多发性硬化症相关的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属于顽固性疼痛,目前的治疗手段包括阿片类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抗惊厥药物、抗抑郁药物、局部麻醉药等药物治疗以及手术、脊髓电刺激和针灸等治疗手段,但由于副作用和疗效不足的问题,目前的治疗远不能满足临床患者需求。因此,我们在实验室模拟临床神经病理性疼痛疾病建立动物模型来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机制,以期可以找到能够有效治疗和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本人及课题组目前主要工作集中在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分子机制的研究中,主要成果呈现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