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结合学科特点及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传染病防治重大需求,牵头申报“高通量多靶标核酸自动化定量检测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得了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于2021年11月授予奖励。这是历年来国家科技奖励首次授予荧光PCR核酸检测仪器领域,本人带领团队在核酸检测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系列产品在我国疫情防控、医学诊断、食品安全、科学研究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和贡献,得到国家层面肯定和认可;成果产品入选“奋进新时代”二十大主题成就展,2022年9月27日接受习总书记等新一代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视察检阅。围绕新冠疫情防控核酸检测在快速性、灵敏度和集成度不足的问题,开展基于CRISPR的新型核酸检测技术研究和设备开发,完成开发可实现30分钟内“样本进-结果出”高通量高敏核酸检测技术开发,这是目前国际上唯一同时兼顾检测通量、检测灵敏度和检测效率的技术与方法,实现传染病病毒核酸检测技术跨越式发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等期刊上,申请并被授权发明专利7项;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和陕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奖励。
在生物检测和分子诊断方面,带领团队制定产品技术标准十余项,对核酸DNA/RNA扩增系统和实时微荧光定量PCR产物检测分析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解决了快速热循环、无机械动作多通道荧光快速均衡扫描检测以及系统集成和示范应用等关键技术问题,集成了微传感技术和微加热技术,提出了实时PCR核酸检测荧光定量新方法,提高了以聚合酶链式反应为特征的以荧光定量检测分析DNA/RNA核酸为目的的生物和病原体检测以及基因分析的灵敏度、准确性和快速性,以此关键技术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手持式ATP细菌检测仪及核酸提取仪为我国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SARS应急、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检测、非洲埃博拉和新冠肺炎等疫情中以及奶粉和食品安全检测,尤其是新冠核酸检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研成果在服务经济社会方面,2009年甲流肆虐期间,主持开发生产的实时定量PCR仪成为美国CDC和中国卫生部规定的甲流病毒核酸检测和病例确诊必备设备,检出了陕西省首例和全国数千例甲流确诊病例,得到了国家CDC的复核确认,为替代进口、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和民生工程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快速检测甲流 西安批量生产关键设备”被国家科技部、发改委、香港大公报以及西安日报等多家官方网站和媒体广为报道。数千台该仪器正在全国各级各类医疗、疾控、食品安全、检验检疫和生物学医学科研部门发挥作用,该成果入选“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2013年H7N9禽流感突发期间主持开发生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酸提取仪及配套提取试剂,成功应用于H7N9禽流感筛查工作,实现了从呼吸道分泌物样品中提取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到检测的自动化过程,为H7N9禽流感筛查提供了快速集成解决方案,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应对禽流感的防控工作。 本人高度重视社会服务工作,扩大学校和学科影响力,校企联合,服务新冠等传染病、肿瘤等重大疾病、高血压等重大慢病精准快速诊断,个人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民营经济先进个人”,本人第一完成人牵头制定国家医药行业标准《YY/T 1717-2020核酸提取试剂盒(磁珠法)》,作为受邀代表在第十一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做专题报告《在融通和创新中实现专精特新“小巨人”再跃升》,多次参与省委省政府政策咨询和调研会,并当选陕西省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西安市政协委员等职。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彭年才教授带领团队研制的系列核酸检测仪器试剂,服务武汉新冠核酸检测,并装备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武汉疫情缓解后又紧急驰援绥芬河、吉林舒兰、北京市、新疆、青岛、安徽阜阳、天津、上海浦东等地疫情爆发点,核酸检测设备从完全依赖进口发展到自主可控和大批量应用。支撑全国“两会”及进博会等重大活动顺利召开,为有效抑制疫情扩散和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先后多次被《央视新闻》、《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社及科学网等主流媒体报道。同时开展复工、复学人员核酸筛查及入境国际航班人员的新冠筛查,助力全国复工、复产、复学,阻断境外疫情对内扩散。项目成果新冠核酸检测产品的突出性能,满足了国家重大需求,为本次新冠肺炎防控“早诊断,早隔离,控制疫情,降低传染和病亡率”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此,彭年才教授被中央统战部、工信部等联合评选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教育部抗疫特岗国家级人才、2020年陕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http://news.xjtu.edu.cn/info/1033/172833.htm
http://news.xjtu.edu.cn/info/1033/128870.htm
http://news.xjtu.edu.cn/info/1002/71645.htm
http://news.xjtu.edu.cn/info/1033/83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