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新闻

分享到:
科研进展:博士生李秋霞遥感Top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发表高光谱变化检测方法
发布者: 穆廷魁 | 2024-01-09 | 33778

博士生李秋霞遥感Top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发表高光谱变化检测方法 2023 IF: 7.5

 

 

 

英文原题:Progressive pseudo-label framework for unsupervised hyperspectral change detection

中文题目:渐进式伪标签框架赋能无监督高光谱变化检测

 

作者:Qiuxia Li (李秋霞), Tingkui Mu*(穆廷魁),Abudusalamu Tuniyazi (阿卜杜萨拉木·图尼亚孜),Qiujie Yang*(杨秋杰),Haishan Dai (代海山)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空间光学研究所

合作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背景介绍

变化检测(CD)是一项通过分析双时图像获取变化信息的任务;高光谱图像(HSI)蕴含着丰富的光谱信息,可有效地表征多样的地物信息。高光谱变化检测(HSI-CD)是一项利用双时相高光谱图像获取更精细的变化信息的任务,已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扩展、土地覆盖制图、环境监测等领域。HSI-CD目的是检测出强烈变化和微弱变化(相似地物之间的变化),抑制虚假变化(由光照、季节等不同拍摄条件引起的在同一地物上的光谱差异)。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方法的不断涌现,基于伪标签的HSI-CD方法逐渐受到关注,其无需依赖真实标签的特性使其具备广泛的应用潜力。然而,现有的基于伪标签的HSI-CD方法容易引起虚警过多或者漏检过多的情况,如图1。因此,提升伪标签的质量对于改善检测性能至关重要

 

 

图1. 伪标签示意图及相应的检测结果。虚线框包含虚假变化和细微变化

(a)按变化幅度排列的所有样本,(b)~(d)三种伪标签,(e)由(b)或(c)引起的检测结果,(f)由(d)引起的检测结果

 

方法及创新点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渐进式伪标签框架,简称PPL,如图2所示。输入为双时相高光谱图像T1和T2,输出为变化图。

 

PPL框架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预分类模块得到伪标签;

2)以迭代的形式利用贝叶斯网络所估计的不确定度更新伪标签,利用已更新的伪标签训练网络并得到最终结果;

 

该方法的创新之处体现在

1)本文首次将贝叶斯网络估计的不确定度应用于HSI-CD;

2)设计了一种多尺度预分类方法,生成准确且多样的初始伪标签,为后续迭代提供了高质量的起点;

3)实验结果表明PPL框架可以捕捉强烈的和微妙的变化,同时抑制虚假的变化。

 

图2. 用于高光谱变化检测的PPL框架

实验数据和结果

用于验证PPL框架性能的数据集包括River数据集和Hermiston数据集,如图3,每个数据集包括双时相高光谱图像和参考变化图,统计信息如表1

 

Hermiston数据集覆盖美国俄勒冈州赫米斯顿市的灌溉农田,分别于200451日和200758日获取;土地覆盖类型包括土壤、灌溉田、河流、建筑物、农田类型和草地;几乎所有的变化都与作物、土壤或农田含水量的变化有关(由不同的灌溉水量引起)

 

River数据集是在中国江苏省于201353日和1231日获取的,主要的变化是河流中物质的消失,可从http://rslab.ut.ac.ir获取。

 

 

(a)                                                                                                           (b)

图3. 实验所用的数据集:(a) River数据集,(b)Hermiston数据集。每个数据集包含双时相图像和变化图(黑:未变化;白:变化)

 

表1 数据集信息

 

 

本文提出的方法(PPL)及8种对比方法在两个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

可见,PPL框架的结果与参考变化图最为一致,PPL能够较为完整的检测到Hermiston数据集中的微弱变化,还能抑制River数据集中的大量虚假变化。

此外,量化评估结果如表2所示,PPL框架在OA(Overall Accuracy),F1,Kappa三个指标上均优于8种对比方法,这进一步凸显了PPL框架在性能方面的卓越表现

 

图4. 采用不同方法所得的River数据集和Hermiston数据集的CD结果

(a) CVA,(b) SSIM,(c) ISFA,(d) IRMAD,(e) MaxtreeCD,(f) 变化强度热度图,(g) Unet,(h) SGCL,(i) SSCF,(j) PPL,(k) 地面真值图,(l) 三个像素的变化光谱曲线。

 

表2. 9种HSI-CD方法所得结果的OA、F1和Kappa

 

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HSI-CD的渐进式伪标签(PPL)框架,与现有基于固定伪标签的HSI-CD方法不同,PPL框架利用贝叶斯网络不断提高伪标签的质量和检测性能。PPL框架的有效性和泛化能力已在公开数据集上得到了充分验证。此外,PPL框架估计的不确定度值与预测误差吻合较好,使不确定度成为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度量。如果存在真实标签信息,PPL框架可以通过将真实标签代替初始伪标签而转变为半监督学习模式。PPL框架适用于需要精确监测细微和强烈变化的场景,例如植被状态、水质、作物生长和土壤质量的监测。

 

论文信息

Qiuxia Li(李秋霞), Tingkui Mu*(穆廷魁), Abudusalamu Tuniyazi(阿卜杜萨拉木 图尼亚孜), Qiujie Yang*(杨秋杰), Haishan Dai(代海山), "Progressive pseudo-label framework for unsuperised hyperspectral change dete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127, 103663 (2024).(中科院一区top,影响因子为7.5)

 

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博士生李秋霞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 穆廷魁教授 和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第二研究室 杨秋杰副研究员 为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569843224000177

 

致谢

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部委重点工程、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陕西数理基础科学研究项目等资金的支持。

 

 

通讯作者信息

穆廷魁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物理学院院长助理、空间光学研究所副所长。

2012年博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2014-2016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光学中心从事2年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先进光学成像与遥感、目标智能检测与识别、大气光学探测与反演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先后荣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教育部学术新人奖、优秀西部科技创新成果奖等荣誉。在Advanced Photonics Nexus、Optics Express、Optics Letters、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IEEE TGRS、JAG、IEEE JSTAR、Remote Sensing等国际高水平学术光学和遥感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计算成像专委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空间遥感专委会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陕西省光学学会理事、陕西省光学工程学会理事; Sensors期刊专题编辑;第六届高光谱技术及其应用研讨会AI处理专题主席。

 

杨秋杰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2017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电子学专业。主要从事空间热辐射探测应用的甚长波红外(5-50μm)新型光电载荷关键技术研究,验证甚长波红外分光技术、甚长波室温探测技术。围绕“甚长波红外新型光电载荷关键技术攻关”,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建立了甚长波红外波段的,发明了基于立体相位光栅的新型分光技术,研制了基于立体相位光栅的静态傅里叶光谱仪原理验证装置,验证了甚长波红外室温探测的可行性;围绕“太极计划新型光学粘接工艺关键技术攻关”,在中科院先导专项、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基金等项目支出下,建立了超低应力光学粘接过程控制工艺,正在开展高精密自动装调设备的研制。共发表学术论文13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4项,其中已授权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