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

 1. 教材编写

  • 刘永忠。第5章“热量传递基础”、第6章“传热过程与换热器”(部分)。见:何潮洪、刘永忠、窦梅、冯霄主编,化工原理(第三版)(上册)(ISBN 978-7-03-053704-1)(全国高等院校化工类专业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9

  • 刘永忠。第4章“热量传递基础”、第5章“传热过程与换热器”。见:何潮洪、冯霄主编,化工原理(第二版)(上册)(ISBN 7-03-019150-1)(全国高等院校化工类专业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8

  •  刘永忠。第4章“热量传递基础”、第5章“传热过程与换热器”。见:何潮洪、冯霄主编,化工原理(ISBN 7-03-009537-5),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9

 2. 课程教学

  • 化工传递过程”(本科生)

      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各种化工过程中的共性物理现象—传递现象相似的机理和规律;掌握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过程的总衡算和微分衡算方程,通过应用实例掌握建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基本方法,深入了解求解传递过程问题数学模型的常用解析方法和数值方法以及典型解。

  • 创新项目设计”(本科生)

      本课程是面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具有创新实践性质的必修课程。课程目的是以化工过程或化工系统设计为对象,以“构思—开发—设计—评价—改进”为主线,使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与化工专业相关的科学和工程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产业及工程环境下的创新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

  • 化工系统工程”(本科生)

      本课程为多学科交叉学科,其任务是从系统整体的观念出发,综合考虑系统内各组成部分相互的制约和关联关系,寻求系统整体性能最优的策略。学生在完成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化学工艺学等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工程的方法并结合有关化学工程、化工工艺和计算方法等,掌握化工过程系统的模拟分析、系统综合和过程优化的方法。

  • 化工原理”(I)(本科生)

      本课程是以化工生产过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化学工业中共有的化工单元操作原理、典型设备的构造和工艺尺寸的计算或设备选型,涉及的内容有:流体力学、流体输送机械、非均相系的分离和固体流态化、传热、蒸发、精馏、吸收、萃取、干燥以及一些新型单元操作的基本理论与设备。

  • 高等化工传递过程”(硕士生和博士生)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化工过程中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过程机理和计算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的相似性;微元衡算方法与通用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微分方程;层流中的传递过程;湍流中的传递过程;相间传质过程;多组分系统的热质耦合传递过程等。

  • 传递过程分析选论”(硕士生和博士生)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化工过程中涉及多组分、多相和多孔介质中的传递过程数学描述方法以及数学分析方法。重点掌握多组分混合物中的质量传递过程、多组分传递过程系统的建模和分析方法、相际和相界面的传递过程分析方法和多孔介质中所涉及的传递过程及其数学分析方法,通过课程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改研究 

  • 2017年,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撰写”课程建设,主持人

  • 2013年,陕西省教学团队“化工原理”(陕教高〔2013〕30号),主持人。

  • 2012年,陕西省精品课程“化工系统工程”(陕教高〔2012〕38号),主持人。

  • 2012年,陕西高等学校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陕教高〔2012〕15号),主持人.

  • 2009年,教育部“化学工程与工艺”特色专业建设,参加人。

  • 2002年,“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与方法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五”重点研究项目,参加人。

  • 2001年,“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与方法研究”,中国化工高等教育学会“十五”教育研究项目,参加人。

  • 2000年,“化工原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制与开发”,西安交通大学“行动计划”多媒体教学建设项目,参加人。

  • 1999年,“化工与制药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 陕西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参加人。

  • 1998年,“化工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参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