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收录本人闲暇之余创作的一些文学点滴,并分享一些古今大家作品,署名 鹤鸣 为本人作品。
----------
第二十一期(2024年11月):
这篇散文记述了今年十一国庆回乡下的一段见闻,特别是剪树所思。
十一回乡
【鹤鸣】
(2024年11月24日)
国庆长假,与母回乡。正是农历九月初,秋正浓,漫山遍野,绿意渐褪而泛多彩。谷黍黄,糜子橙,高粱红,枣子缀满山间,随手摘一颗发紫红色的,而非鲜红,入口更甜。母亲居城里,时日一长,多有积闷,而今归乡又遇庄稼熟,心情自然大好。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我的心情也大概如此,一离开烦乱的工作环境便不用去多想,尽管只有短暂几日,仍可自在散心,睹物又岂能不思情。九十年代,我在乡下读小学、在乡上读初中,一年每遇芒种和收秋,哥俩必要帮父母干农活儿。农历九月里正是收秋时节,刨洋芋红薯、掰玉米、掐谷穗、挽黑豆,打枣、打谷子。作为庄稼人自然免不了要受苦的,譬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我再加一句“腰弯九十度,松土千万株”,这些景象在我如今的记忆里,多是一派忙碌与喜悦的气象。
深秋时节,我和母亲计划将父亲昔日栽种的杏树、柏树、果树、槐树、杨树等修剪一番,老家方言,叫“kuo树”,具体是哪个字不得知。这次剪的树木中,完全锯掉的有几棵榆树,碗口粗,大约二三十年或更长时间自然而生,长势杂乱,落在大佬家的偏房上头,经母亲提议,大佬欣然同意,大家决定除掉,个中缘由大概还夹杂私心,母亲想将来晒干当柴火,大佬怕树根扎进窑顶。说这榆树,质地硬而致密,纹理细腻,要锯断很费点力气,母亲在一旁补充说,要不常说“榆木根结”、“榆木疙瘩”,而榆木本身的确算得上是好木材。
这次修剪最多的当数柏树,大多时岁不长,有数年到二十年左右的,父亲平生爱种树,可能是木匠爱材的缘故,脑畔上面的树,多是父亲有意踩点、悉心栽培而成。这次剪柏树,着实令人印象深刻。好的画作,首先是要源于细心的观察,而用细微的笔墨将其紧要处捕捉。近日观孩童学画树,画出主干外,定要高低不同处再圈出几处有意无意的扁圆,每一处似等高线。今日,观柏树,形似小塔,一层一层往上,下阔上窄,层与层之间分明独立。往年都是父亲剪树,光秃的树干上面,已留下了一个个树结,内凹外隆。我用锯从下往上,一层一层依次锯,当锯掉寸粗的枝杈时,泛绿的汁立即从树干中紧密地冒了出来,从生的角度这是清晰可见的树的伤口,日后变愈合为树的画作当中特意留下的树的伤疤。想到这,我有点不忍心锯下去,尤其是较粗的枝杈,一旁的母亲似乎看出我的犹豫,说“尽管锯,死不了,不锯长不高!”的确,你要是在现场的话,你也定会看到这样的情形,留下树结越多的柏树,长的越高、越好,反观没有经过修剪的柏树,定是横生枝杈,长势低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与树,尽管截然不同,但都有生命的开始与归宿。对于生命而言,在经过漫长风雨的洗礼后,方能绽放出绚丽的生命之花。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尤其对于青少年,我更期待能够看到勤奋坚韧、不畏挫折、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一代新青年。
----------
第二十期(2024年10月3日):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内,不知有多少次我想即刻提笔,写点文字来追忆我的父亲,种种原因终究未得行,直到今夜,方才略抒我怀,书写一位普通父亲的平凡与不平凡。
怀念父亲
【鹤鸣】
遇长假,妻儿回乡省亲,我独留西安三五日,每晚必来校园一趟。正是深秋,桂花漫香,甚是浓郁。路经此,想起“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心怀感伤,遂作诗云:
晚秋夜漫香,又逢桂花开。
与父尝留恋,独影空徘徊。
父亲兄弟四人,上有两大姐。四人都是地道的农民,均有技于木工,因祖父是一老木匠,从小耳濡目染而习得。祖父年逾花甲便因病辞世,我未能与其谋面。四人中,大伯(陕北方言称大佬或大大)木工最为精巧,美名传于方圆数十里,可行雕梁画栋中“雕梁”之能事。此外,小木狮子、小木马儿、小木鸟儿之类,均不在话下,见头戴黑灰色“前进帽”的大伯,先伏案用铅笔绘出草样,后斟酌再三修改,成图后便下样实施。纯手工活,这里面的工艺流程大概这样,一是要用一种细细的锯条走出身形曲线的轮廓,二是用细刻刀抠出细节。大伯是村里的老党员,常以此为自豪,如今近耄耋之年,偶尔还能听到院子里传出做工的叮铛声,可谓“活到老,做到老”。二大(即二伯),与新中国同龄,二十多岁便当上了村长,在任长达四十余载,素有威望,有领导之才,也是合格的老党员。小年常包工,记得他带领社员们修田、灌溉、打坝、栽树、烤烟、烧砖、酿酒、养鱼、养蜂、跑大车,是路遥笔下孙少安式的人物,只是在任上自己家始终债台高筑,然其贫而有乐、仁而忠恕,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正是二大的真实写照。虽然做惯了工头的营生,二大有时也“吊儿郎当”做点木工,尤其是人手不够的时候。再说老四,四大(四伯)颇有点“时髦”,衣着笔挺,留着扁八字胡,皮鞋发亮,头戴一种比较浅、有别于“前进帽”的黄绿军帽,我的印象中始终如此。四大好酒、仗义、血气方刚,领着一帮子小后生,常因酒生事,因而全乡有名。四大的木工,是兄弟四人中最早脱离了传统手工的,自己买了一个电锯床子,可以锯、刨、钻,就是一个简单的木工机床,机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四大的工作效率,几年后这台电锯转给了我的父亲。万事利弊相随,电锯床子的使用经常带走木工的手指头子,这是常见的事。四大骑摩托也早,买电视也早,因此是很前卫的年轻人。遗憾的是,三十多岁便因酒离世,苦了他留下的四个年幼孩童。
我的父亲是老三,朴实的农民,精巧的木匠。
父亲虽然不是种地的大把式,但他的庄稼地里,了无杂草,就连梯田楞上也总是干干净净。这一点和父亲的生活作风是一致的,父亲爱干净,家虽是土窑,家具上看起来像是“一尘不染”,院内布置井井有条,什物摆放甚是规整。
秋收时,常可听到父母这般的随口对话:
“今年好收景,这段谷子能打个毛两旦多。”父亲先开口。
“怕你一旦五也打不得了。”母亲看也不看,随口一说,只管自己掐着谷穗。
“唉,你看你还不信!打不得两旦的话,你问我来!不信了则!”父亲紧接着说。
“那个你肯定能看上着。”母亲“胸有成竹”似地又追加一句。
说完,两人再无语,各自拎着鸡皮袋子,掐着谷穗,不管是掐谷穗还是摘绿豆,父亲掐的速度总是最快的,大约等于我和母亲加在一起的成效。
谷穗子包结结实实绑好,打落到父亲做的木架子车上,近的用人拉,远的用毛驴子或老黄牛拉。送到场上后,倒散开,晒足几天太阳。等谷穗干到位,找个好天气(最好吹点小风)方可打谷子,牲口拉着沉重的碾轱辘转圈圈,传来咯吱咯吱的声响。大部分米粒就此从谷穗上脱落到场地上,之后用木叉将谷穗挑起堆叠,再用连枷敲打一遍,这样谷粒十之八九全部脱落……。最后,谷子堆成了金黄的小山包,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父亲很认真地、小心翼翼地用大簸箕将谷子分几次倒满麻袋或鸡皮袋(通常会多准备一两个袋子,以满足父亲的愿望)。是“算账”的时候了,结果一般都是父亲报的虚高一二分,母亲报的压低一二分,当然都不算是赢家,但金秋时节收获的喜悦声总能徜徉在场的上空,这是劳动人民最真切的快乐。二老在对待平常的生活上也正如此,父亲多半会“小失所望”,母亲总能“小喜过望”。我就想,倘能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岂非成才之路乎?
父亲爱修路,途经土路,一遇不平,总要刨几下、刮几下,修好方满意而行。这与父亲的为人是相通的,正直、善良,总吃亏。父亲做的木工,有桌椅板凳、窗柜门床、车箱木具,尤其是小翻盖箱、炕桌、地桌、小背椅,尤为远近邻里所爱,曾有那么一段时间“供不应求”。除了木艺本行,父亲还会调漆上色,于是小椅子变成了天蓝色,小桌子变成了土黄色。父亲做木活的“工作台”是一个长七八尺、高二尺的条凳,冬去春来,总能看到父亲弓背斜做在这条凳上,耳后夹着一支削的尖尖的铅笔,嘴里叼着一支纸烟,有时是在凿卯眼(有通、盲之分),有时只是干坐着抽纸烟,若有所思的样子,这是我脑海中尤为清晰的一幅父亲的特写画像。
父亲是一位质朴的农民,一位精巧的木匠,一生正直、善良、干净、细心、坚强。父亲陪伴我整四十载,去年的今日,他走完了短暂、无奈与平凡的一生,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着的黄土地,留给我的是刻印在我记忆最深处的、一幅幅儿时与父亲相伴的温馨画面! 这里我挑选出两幅来。
我在位于村里沟底的小学校上学,在这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六年级临近尾声,为了让我将来上三十里开外的乡初中,父亲骑着自行车准备带我去那里的乡小学转念一小段时光。父亲骑着车,我坐在车子前面横梁上,后座绑着为我做的小木箱子,里面是衣物、书本和干粮。结果第一次出门,念了不到一天,做了一个数学现场测试,结果出人意料地比所有这里的同级孩子都考的高。返回家中途上,要过小河,父亲不让我下车走,他推着车子,一步一步卖力地向前走,也不责怪我不留下上学。一个懵懂天真的孩子感觉做错了事后,而没有得到父母“应有”的责备,一如既往地给于信任和疼爱,孩子的快乐与幸福如此简单。
仍然是在小学,我家在山上,学校在山沟底沿溪流方向。每天要来回上下山三趟,山有点陡,坡度达到六七十度。天天这样,蹦蹦跳跳,上山下山,从来不疲倦。一次,沟底打坝,开了工,父亲被雇去给大家做饭,做饭的地点在下山去学校途经路的不远处(村里叫做拐沟的小旮角),因为父亲在那里做饭,我便去逗留几分钟。有时会蒸一大锅馒头,出锅时,蒸气腾空,现出雪白的、开花的大馒头,挤满了蒸笼。父亲随手拿给我一个,蘸着少许的白砂糖吃,至今再也没有体会到当时那种甜美的味道,那里面伴有难以言表所谓“傲骄”的幸福感。
----------
第十九期(2024年9月17日):
科学探索是实事求是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因此从事纯粹科学研究的人应当是诚实的、高尚的人。根据我数年切身科研实践,浅谈一下科学与我的生活。本文初记于2024年9月2日,完稿于9月17日(农历中秋夜)。
谈科学与近来的生活
——缅怀李政道先生
【鹤鸣】
我是一名大学教员,也是科技工作者和工程师。从07年开始从事科学研究至今,仍然坚守在实验室,特别是有了自建的光学实验室后,能够更主动地去尝试自己的一些想法,倍感欣慰。在我成长的过程当中,对我产生长久影响的、一直激励和鞭策我进步的科学家中,四位物理学家邓稼先、李政道、丁肇中、钱学森,对我影响尤为甚。
李政道先生,前不久,辞世于遥远的大洋彼岸。他的成就、事迹与精神誉满寰宇,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第一等的品行与第一等的学问”,他也是一位“赤子报国、大爱奉献、奖掖后学、实干笃行”的真学者。儿时便听到李政道先生的事迹,过去一个多月里,收看了各方面关于先生的片段,这些点滴不时地在我心中激起波澜,也正因此,想写点文字加以缅怀。我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处于“为理想而奋斗,为生计而奔命”的状态,表面“焦头烂额”,内心“心存高远”。单纯的志向大概发于少年时期,彼时五更起读、饭不足食、衣不御寒、经年不倦。近三十年的求学与为学的道路上,深知“学海无涯”,学的越多,未知也越多。
在十七年的科研实践中,始终未离开实验室,尽管没能做出什么成绩,然而对科学探索与科学研究是有一些自己的切身体会。虽然科学高峰有高低,但一位普通科研人员与一位科学家在攀登科学高峰的热情方面也许会有相似之处。虽然科学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科研实践的过程和活动是千差万别的,但是科学的内核“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是永不改变的。真正的学识是来自于实践中的,不管是理论的还是实验的,绝不是来自于参观、汇报与教科书。革命性的科学成就可能是在推翻固有认知的过程中获得的。实验的结果总是客观的存在,为了解释实验结果,理论的进步正是要逐步剔除其内在的缺陷。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若将科学兴趣如果能与国家的切实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将更好地实现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举两个与科学直接相关的事件。一个是大事件,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性的科学大会,郭沫若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闭幕演讲,“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科学的春天”,在当时的情景和国情下,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开始,也恰当地呼应了数代人破冰前行的呐喊声。四十年之后,一个相比之下的小事件,2018年11月,在中国大陆开始呼喊着“破五唯”。第二个事件的形成并不是第一个事件所希望的,但却出现了这样的尴尬局面,“大帽小帽遍地飞”、“学术江湖”、“问题依然是问题”等等违背科学精神的现象。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有哪些举世公认的科学发现呢?有哪一项有如青蒿素等对人类产生巨大的影响呢?
一百四十年前,美国物理学家罗兰在《为纯科学呼吁》(A plea for pure science)中谈到的很多问题依然对今日中国的情况有现实意义,我们要培养一批又一批前赴后继的热爱纯粹科学、勇于探索自然奥秘的高贵品质的人,在他们身上希望能够看到淡泊名利、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高尚精神。
----------
第十八期(2024年8月31日):
十载教职,求真知、育新人,值不惑之年,渐明诸事理。本文初记于2024年8月31日深夜,修订于9月2日夜。
感悟生活(一)
【鹤鸣】
人生如画卷,经春夏入秋冬,冬去又春来,画卷舒展,书写人生百态。
有的人,一生固守其家,足不出百里;
有的人,一生四海为家,足迹遍五洲。
有的人,别无他求,以家为国;
有的人,胸怀天下,以国为家。
有的人,不辞劳苦,终究困顿;
有的人,精明潇洒,日进斗金。
有的人,胸无点墨,扶摇直上;
有的人,忠诚正直,寸步难行。
......
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不间断地学习也是一种生活方式。97年上初中至今,不管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总是异常的忙碌,尤其是在当下,即使一刻不睡,工作仍然干不完,特别是满桌子的杂事琐碎,更不要说心中还装满诸多真正欲为之事。列宁同志说过,谁不会休息,谁就不会工作。由此看来,我不是一个好的工作者。生活告诉我们,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充分的放松才能进入高效的工作状态。水满则溢,弓满则折。子曰,过,犹不及。人就这样,听着容易做着难。
7月下旬,遇暑假,需要强制按下工作的“暂停键”。于是,决定出去走走,先后调研了重庆、苏州、上海、无锡等地,实地考察了半导体检测行业,看到了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科技难题,也看到了我们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在硬科技实力方面的差距。可谓收获颇丰,感觉到有很多的工作迫切需要开展,而且是非常要紧,责任在肩。
8月,我带一双儿女,回乡下老家短暂休整。一是自己想静一静,理理思路,如何进行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二是让小孩子体验乡下诸多生活的乐趣,来自田野、农舍、邻里、集市等不同的体会。乡下,晚八九点,人们即闭户入眠。透过窗户,农历十五六,皎皎明月,一盘金色悬空,小孩见了格外兴奋。“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白玉盘这时候变成了金铜盘,是夏天温暖的月。近日,雨水间或不断,这是庄稼人盼望的,尤其是在长久的干旱之后。夜间,孩子们已入睡,静静地听雨,平时急切的滴答声,被小雨的淅沥声分成了一段一段更小的片段,一秒钟内居然可以分辨出数个小曲调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虽有雨声,更显安静。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入乡随俗”,人所生活的环境是何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人必须适应环境才能得以自在地生活;反过来,如果无法适应环境,那么必须彻底改变自己,或者换一个生活的环境,方可遂心如意。
----------
第十七期(2024年7月8日):
一整天,连绵的雨,飘飘洒洒,降低了西安的热度。梧桐苑饭余,顺梧桐西道,从南往北,欣赏这雨后交大校园北边的风景,于是游记之。
雨中观景
【鹤鸣】
细雨如丝,伴微风而漂浮。
柔有凉意,溅落泛小波,交叠互往,倏然而逝。
或激水泡,透明如盖,大小不定,近而融为一。
动摇飘浮,旋即而灭,又生一波,小而微息。
转而入松园,青草吐绿,水气氤氲。
雪松如塔,沐入雨丝。
枝臂蔓展,渐而舒落。
松塔坠立,灰白层叠。
蓝鹊其间,其声低徊。
再入西园,一幅自然画卷徐徐舒开。
摄影不足以记录这既静又动的美,我欲提笔,写点文字,不免留下人之足迹。
画眉清脆婉转的叫声打破了这层静谧,隐隐听到水咕咕鸟特有的声响,此起而彼伏,这片景象呈现在眼前,何其令人舒畅。
----------
第十六期(2024年6月15日):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于1054年(时年三十四)辞官归省间而创作的名篇。这篇短小的散文,布局精巧、论述严谨、寓意深刻,以游记为本体,载为学成事之道,发人深省。本文亦收录于清代《古文观止》第十一卷。褒禅山位于今安徽马鞍山市含山县。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予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予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予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
第十五期(2024年5月31日):
我爱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篇文章散记于2024年5月7日、15日、31日。
读科学家传记
【鹤鸣】
人总是要有一些爱好的,或琴棋书画,或怡情山水。
爱好是人的现实生活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坚定持久的爱好可使生活的本色更显丰润。
我也有一些爱好,有的是表层的,有的是深层的。表层的譬如踢踢球、写写文章、看看山水;深层的譬如读读书。
小学,在乡下读书的时候,书籍甚少,主要的是语文、数学、品德之类。语文课本里有一类写人的小短文,当然是讲述人的故事,其中最能触动的我的当属记述科学家事迹的文章,在我幼小的心灵种下了非凡的印记。
那些“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而追求真理的故事,总是与我的中学、大学生活相伴。
在中学,由于功课紧张,少有闲暇读课外书,但是书本里只要有些许的关于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常常散见于物理、历史、语文等书本中,我是非读不可,而且是“首当其冲”,数读而不倦。记忆里最深刻的,有我国先秦时期的墨子、鲁班,东汉的蔡伦、张衡,南北朝的祖冲之,北宋的沈括,明代的李时珍;上世纪以来的童第周、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等。近代自然科学发端于西欧,科学家的名字数不胜数,多得像天空闪耀的群星,同样深藏于我的内心世界,有牛顿、欧拉、法拉第、居里夫人、诺贝尔,等。
在大学,时间多了,生活一下子丰富了,图书馆好几个楼层,书籍堆的满满当当,令人眼花缭乱。我经常借书泡在图书馆自习室,仍最爱读科学家传记,主要的还是自然科学家。究其缘由,个性使然也。我是一个很单纯的人,喜欢追根问底、探究所以,总觉得与自然打交道简单而公正,探究自然的奥秘总是令人兴奋。这种感觉的种子大约从我十四五岁上初一二的时候就中下了,直到今日,二十多年以来,这种本色不曾有丝毫的褪色。
不光是科学家传记,文学类的书籍,我也颇多兴致,甘之如饴。读书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身上不带书,总觉得会轻飘飘的,因而我的外出总是携些“辎重”而行。
谈到人文与科学,不得不提二十世纪上半期。彼时,山河破碎,岁月动荡,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催生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百花齐放的生动画面,体现在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方面,涌现出了鲁迅、老舍、矛盾、胡适、巴金、郭沫若、季羡林、饶宗颐、冰心、钱钟书、丰子恺,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徐悲鸿、李可染,钱学森、李政道、杨振宁、邓稼先、陈省身、华罗庚、陈景润,等等,多得数不过来,这些响亮的名字像一串串珍珠,闪烁着永恒的光泽。所以,我钟爱于这个时代,就像钟爱于先秦诸子百家时期一样。在我的生活里,主要阅读的书籍大多也是关于这两个时期的。
我爱读书,尤其是关于古今中外科学家的传记。追求真理、淡泊名利、实事求是的精神永远使我振奋。
----------
第十四期(2024年3月27日):
分享一首英国女诗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Christina Rossetti, 1830-1894)对春天的赞诗:
Spring Quiet
by 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
Gone were but the Winter,
Come were but the Spring,
I would go to a covert
Where the birds sing;
Where in the whitethorn
Singeth a thrush,
And a robin sings
In the holly-bush.
Full of fresh scents
Are the budding boughs
Arching high over
A cool green house:
Full of sweet scents,
And whispering air
Which sayeth softly:
"We spread no snare;
"Here dwell in safety,
Here dwell alone,
With a clear stream
And a mossy stone.
"Here the sun shineth
Most shadily;
Here is heard an echo
Of the far sea,
Though far off it be."
春之静谧
【译】辛献云
寒冬褪尽,
春回大地,
我要去那幽幽丛林
听鸟啭莺啼;
山楂枝头上
歌鸫在鸣唱,
冬青树丛中
知更鸟歌亦忙。
清新的芬芳
是覆满吐绿的枝条
舒展高耸为盖
下有绿舍荫凉;
甜蜜的芬芳
伴着风儿的细语
在耳畔柔声讲:
我们不设罗网;
这里宁静又安祥,
幽居独处最相宜,
可以清泉为伴
还有石上苔痕苍苍。
这里阳光明媚,
处处树影斑驳;
这里可以聆听
大海的回响
纵然相隔路迢迢。
----------
第十三期(2023年12月30日):
重复
【鹤鸣】
重复很简单,其实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重复真的简单么?其实并不简单。
《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干事创业,善始者易,善终者难,慎终如始,难能可贵。在生活中,我们常讲学习贵在坚持,这个道理浅显易懂,而能做到者,并不容易,需要克服人的种种惰性与散漫。琴棋书画,习武弄拳,木瓦泥雕,日复一日的修炼、锻炼、训练,成为不断超越、取得非凡造诣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王羲之幼习书法,契而不舍,就池书写,以池洗砚,日久而墨浸满池。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十年如一日,坚持阅读,勤于钻研,而常常是坐在一个固定的位置,经年累月,地面上就烙下了‘马克思的脚印’。
在英国的公园里,我常发现某某园丁的名字留在座椅靠背上方醒目的位置以怀念。园丁的工作是普通的,也没有非凡的本领,然数十年的坚持,默默无闻,将花草树木修剪的井井有条,错落有致,用自己普通的劳动换来了行人的愉悦,也许这就是园丁期许的人生价值。
在光的科学里,有一种特殊的元件,称为光栅(grating),就是一种简单的重复,一个结构单元沿着一个方向不断地重复出现、排列而成。当一束均匀的光照射它时,光在其后将重新分布,出现很多个、离散的、位置固定的条纹;当是太阳光时,这些条纹同时也出现了彩色状,实现了不同波长光的空间上的分解。当条纹数增多时,条纹会变得更加明锐。光栅有很多的用途,例如利用光栅原理做成的光栅尺是机床精确定位的‘眼睛’。
重复造就了不平凡,重复推动了量变到质变的转换。重复的结果使得事情的发展方向发生了坚定而持久的偏离,要么是有益、更有益,要么是相反的,总之,不会继续保持原来的样子。坚持去读书,使得人具有广博的学问;坚持去健身,使得人拥有健硕的体魄;反过来,天天打游戏,将使得人脱离现实,进入虚拟梦幻;天天温饱贪欲,使得人身身材走样,毫无神采。
所以,我们要留意这些普通的有益的‘重复’,同时纠正那些有弊的‘重复’,假以时日,定会令人叹为观止。
----------
第十二期(2023年11月30日):
早市所见
【鹤鸣】
民以食为天。生活在大都市,老百姓自然离不开早市。
清晨六点多钟,形形色色的人逐渐登场,摊位上的水果蔬菜,五颜六色,躺在那里等着人们去拣选。放眼过去,早市上,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一时让人看花眼,晕头转向。光是花椒,地摊上摆放的各立名目,有凤县大红袍、陇南大红袍、汉源花椒、云南花椒,等等。
有些蔬菜的色泽异常光亮,令人啧啧称奇!譬如这葡萄,一个个挤在一起,争先恐后,不分伯仲,形态可以用‘大胖圆’形容,哪里的葡萄能长的这般俊俏!有的由于太过拥挤,肚子上居然硬生生地被压出了一个平面,四周皆然。再如这黄瓜,一个个直溜溜,粗细均一,上面的细刺新出,头部的黄花依然鲜艳,这样的黄瓜由于品相好,自然上得了货架,一斤三五元,可以卖个好价钱。再看旁边地上的散落的黄瓜,弯腰的、个头短小的、粗细不一的,随便堆撂在地上,一斤一两元,而且少有人问津。只可惜,这些都是表象,真实的情形又是什么呢?
乡下自然生的葡萄,是一个一个零碎的,大小不一,稀疏有样,绝无挤在一起的,其表皮色泽深润,也不会那般光泽鲜亮;黄瓜原本正是形态弯曲,粗细不一,常有短小者,是为本来面目。结果可想而知,上面那些上得了台面、外表鲜亮的正是在化学药力的作用下长出来的‘畸形’。这些真正好黄瓜的价值需要那些台面上的黄瓜的售价来决定,且绝不会让这些地上不起眼的价格高于自身。
联想到人,古往今来,多少有真才实学的人,身似浮萍,命运坎坷,壮志难酬,如晋之五柳,唐之李杜,明之唐伯虎,清代之板桥,不可枚举。实在令人叹息!
大城市里的人多,节凑一切都是快的,比如这早市,从早上六点多到近九点,两个多钟头过后,一场热闹的集市顿时‘烟消云散’。车水马龙复现,早市似乎不曾有过一般。比起乡下,城里的水果蔬菜都要求早熟,不熟非得催熟不可。城里的孩子们也得早教早慧,各种兴趣班,实为某技能培训班。从三岁小童,大中小幼,考、考、考,非得有个节点、非得分个高下。
在老家乡下的时候,常可以看到,沟对面的四叔,下午饭毕,叼着烟斗,随着日头西斜,悠闲而坐。虽平凡,吾尝想往之,想往自然的风光、自然的社会,尤憎恶虚假、憎恶种种不切实际。
----------
第十一期(2023年9月22日):
大约在2010年去英国游学前,看到季羡林老先生的文章,有一篇是特写旅途的,深情地描绘了在抗战前赴德国哥廷根大学读书路途中的辗转与曲折经历,一去便是十载,这一次的旅途很漫长。因对哈尔滨及前苏联的了解,我也常能体会到其中的‘味道’。最近又开始读老先生的文字,写作时间前后跨越七十年,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记录到二十世纪的末端,从国内写到国外,从兵马俑写到敦煌,从海上写到列车上,从花草写到猫狗,从小胡同写到菜市场,等等。写在了不同的时代,也记录了时代的不同,笔锋所触,文字如涓涓细流,情感之丰富、细腻、真挚,对生活的执着与热爱,深厚的国学底蕴,洋洋洒洒,信手拈来,毫无堆砌,自然而成。这里分享一个片段,1979年(六十八岁时)写成的《春色满寰中》小散文,热情洋溢地讴歌了依然在绽放光彩的老年人,以下是节选的前半部分,年轻人是不是更应该热爱生活、追求进步呢?
春色满寰中
【季羡林】
我曾歌颂过春满燕园;我曾歌颂过燕园盛夏;我也曾在金色的深秋里歌颂了春归燕园。
在这些文章里我满腔热情,满怀期望地歌颂了青年人。
但是,现在看来,不够了,远远地不够了。
我要连同青年人一并歌颂老年人,连同春满燕园一并歌颂春色满寰中。
我最近参加了一个全国性的会议。在将近两千名参加的人员中,平均年龄是六十七岁。在我们小组里,平均年龄竟达到七十多岁。我们中间有当年江西苏区的老部长,有参加长征的老干部,有解放后的部长、副部长,有穷年累月钻研一门学问的老专家,年龄都在七八十岁以上。他们行动几乎都不要人搀扶,他们说话几乎都是声如洪钟。铁面无情的时间好像在他们身上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我被人称作“老”已经有些年头了,我自己也认为自己已经老了。但是,在这里,我却无论如何也老不起来。我只能算是一个小老头,一个年轻人。我环顾周围诸老,他们并不老态龙钟、老眼昏花、老牛破车、老气横秋、倚老卖老、老大伤悲,而是老当益壮、老谋深算、老骥伏枥、老马识途、老罴当道、老成持重。他们都有一颗年轻的心。他们关心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前途、四化的实现、个人的贡献。如果把青年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这些老年人大概可以算是下午五六点钟的太阳吧。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固然是光辉灿烂的,这些下午五六点钟的太阳难道不也是同样的光辉灿烂吗?
----------
第十期(2023年9月2日):
这是参加工作不久夏日逢友郊游所写的一首诗,作于2014年农历七月廿三,西安市长安区郊外秦岭山脚,并于次日修订。描绘了一个闲钓、听蝉、采果的景象,并抒发了在都市街景的繁华、人口的密集、闹市的忙碌下对人生静与闲的想往。
与友长安郊外闲钓
【鹤鸣】
入夜城中思南山,驱车近午至长安。
葡萄细品自撷采,切起蝉声钓池园。
雁塔千秋街似锦,人家百万但此欢。
花开闹市无暇逸,愿似蜻蜓憩枝闲。
----------
第九期(2023年8月5日):
2023年6月4日,晚饭毕,途径东亭,细观壁书《养竹记》,竹似贤者,文颇妙。
养竹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
第八期(2023年6月1日):
又到儿童节,天晴,偶小雨,游兴庆湖畔,长安夏日,草木苍翠,一片盎然。一篇散文,以记童趣,无有小童不喜水,天性使然也。
牛牛与皮皮
【鹤鸣】
牛牛是小女,不足一岁,皮皮是一只小鹦鹉,其生命亦不足一岁。
小鹦鹉是偶然所得,当时情景记于此。时省城盛夏,携子游古城墙东南不远处的兴庆宫,昔日大唐盛世时的皇家园林,今朝中华复兴下的人民公园。兴庆宫内亭台楼阁相望,花草水木相伴,观兴庆湖,波光闪烁,一眼望去似有数不清动弹着的小镜子,在此泛泛杨舟,悠哉游哉。西北有一角,摆摊设玩,有一处游戏便是投圈套物,圈径约七八寸,地上摆放的物品五花八门,物由近及远,其价值亦从贱至贵,可想而知,最远的物便是商贩及世人眼中最贵的宝,放的远生怕被人套了去。正应了这句话,事有难易,越难便越有价值。儿子兴奋不已,父子各自投出数圈,均无功,已花去不少费,准备到此打住,一则心有不甘,二来小儿央求,爸爸再来再来。只得最后买来一把圈圈,近处不得,索性专投远处,远处是一些不同颜色的小桶,倒立而放,套圈恰恰能套进最上面的细口,可想这需要何等精准的投技!绝大多数情形都是听到‘碰’的声响,圈随之滑落桶底旁,只得望‘桶’兴叹,终于手里剩下最后的两个圈圈,不经意一出手,只听到一低沉的空腔回声,定睛一看,一只圈圈不偏不倚正中桶心,套得干净利落,旁观者均‘呆若木鸡’,小商贩随即赶来,脸色似乎凝重,慢声说道,去选一只鹦鹉,于是乎儿子跑过去,看到角落里有各种颜色的小鹦鹉,小童专挑了一只颜色单调的黄绿色的,在众鹦鹉中,色泽差不多是最朴素的,后来的时日证明,儿子的选择是‘明智’的,可见以貌取物不可。这便是这只小鹦鹉的来历,因初接触鹦鹉这种鸟,查资料方才知晓是一只虎皮鹦鹉,固有性情顽皮活波,遂送一小名曰‘皮皮’。
皮皮至家,起初的家是用细金属条做成的长方体形的笼子,长约一尺,高约六寸,底板上简单放了一水瓶盖和一张纸片,这便是它初始的‘陋室’。约半个月,皮皮搬至新家,住进了自己的小竹笼里,鸟笼为桶形,细竹条编成,中间搭三根小指粗的圆木,一上二下分成两个层次,置于客厅窗台,皮皮白天在暖阳里上下跳跃,晚上在月光下蜷缩休息,喂养又极为简单,每天不过清水一盏、小米一撮,刚开始皮皮胆怯不近人,旬日便成了小儿牛牛的玩伴,与牛牛熟识了后,便主动飞到牛牛的胳膊上、肩膀上,甚至端坐在牛牛的头上,令牛牛哭笑不得,眯着小眼,噤若寒蝉。牛牛不满一岁时还不能走路,爬着翻翻放在桌上的彩书,而皮皮则只顾站立在书页上,于是出现了一翻一跳一落的生动图景。皮皮有时把牛牛纤细的指头给啄了,牛牛哇哇大哭,皮皮旋即飞到自己的笼子上方只是远观,好似有意为之的一出恶作剧。之后,皮皮再飞来时,牛牛便缩回了小手,眯起了小眼,但仍旧注视着皮皮飞来飞去的行径。如此,四个月来皮皮成了家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待盛夏转入了寒秋,阳光也已从令人生厌变为令人追逐。牛牛清晨五六点醒来,一睁眼翻身便起,咿咿呀呀,晚七八点就要入睡,与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相符,皮皮入笼停歇的时间大致也是晚八点。而今,城镇化加速、数字信息化加速、水陆空交通加速。省城高楼广厦林立,车水马龙,行人匆匆,路边纵有鲜花绽放,亦鲜有驻足欣赏之心境。每日途经同一条大街,行人相顾,互为过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再难寻得。人们的作息时间已随环境而变、随时势而变,在大城市,晚十点休息不情愿,早七八点出门尚难。
老子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牛牛与皮皮两个小生命自然而为,并自得其趣,观之亦令人愉悦,这正是一种最本真、最淳朴、最无邪的理想存在。至于此,不得不提起丰子恺先生,一生中全身心地投入了儿童文学和儿童漫画的独特创作,在其笔下,创作出众多形象生动、自然活波的童真漫画与散文,儿童时代全然是人生的黄金岁月,也是‘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的缘由。
牛牛与皮皮,纯真的玩伴,令人留恋,难以忘怀。
二零二二年九月廿六
记于西安东郊
----------
第七期(2023年4月10日):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是一篇著名的哲理论说文。“学不可以已” 提纲挈领、贯穿全文。文章通过形象的比喻,系统论述了人为什么要学、怎样学、学的作用等,今日观之,亦不过时。
劝学
【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绳,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国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於物也。
国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第六期(2023年2月28日):
谈君子
【鹤鸣】
每翻《论语》,肃然起敬,非得正襟危坐不可,那严肃与庄重就像处于升国旗、唱国歌之境。《论语》中,孔子谈君子之道,有数十处,除此,还有曾子、子夏等论述君子的言行。
那么,何谓君子乎?
开篇《论语·学而》的第一章里就有广为人知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子罕》言,“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雍也》谈,“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季氏》有云,“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其余如,“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泰尔不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曾子亦云,“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以文会友”,如此云云。
孔子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矩就是君子的行为规范,君子要‘遵守’的条条框框实在太多,甚至着衣、饮食、出行、休息,一个行为高尚、表面邋遢的人,孔子看来不是真正的君子,可见为君子实在太难,需要不间断地学习、不间断地问礼,最后转为一个人自觉的言与行,须时时慎独、修己,而不加掩饰、不矫情做作,实至“文质彬彬”(《论语·雍也》)。
记于二零二三年农历二月初九
----------
第五期(2023年1月28日):
随感一则。
机遇
【鹤鸣】
省城名校西交大,是我青少年时期想往之地,而今不惑之年,耕耘于此,常怀欣慰之感。
礼拜六,晨七点一刻,往常一样,欲就早点,至康桥苑。
不巧,正值一年级军训生晨训散后用餐高峰,顿时餐厅内人流密集,纵横交错,水泄不通,难以布足。
尾从一长队,等约十数分钟,离包子鸡蛋稀饭愈近,心渐悦。忽见一小队,仅七八人长,无人后而尾随排队,似乎是大江之流交错中现一小流,有学员经过,巧遇,遂队之而不足一分钟便得美味,何其幸甚。
人生或如此,迷乱中恰含机遇,而机遇又转瞬即逝,须得十分用心。
初记于二零二二年农历六月二十五
----------
第四期(2022年11月17日):
二零二零年十月二十二日的西交大三村,时周末,清晨,天光微微,秋露已降,四下寂然,桂花溢香,沁人心脾,有感抒怀。
咏桂
【鹤鸣】
轻掀小窗秋露晚
香入楼阁不觉寒
舍南舍北无踪迹
秋来秋往自春还
----------
第三期(2022年10月1日):
至今,世上不曾有第二人,其绘画如此独特,画风明达、内涵清澈、神采逼真,每每勾起我们对童年的记忆和想往。他是中国现代漫画第一人,以散文见长,更熟谙音律,他就是丰子恺先生,曾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师从李叔同习音乐,一生淡泊,而永葆童趣。分享一首小诗,盼君豁然开朗。
豁然开朗
【丰子恺】
你若爱
生活哪里都可爱
你若恨
生活哪里都可恨
你若感恩
处处可感恩
你若成长
事事可成长
不是世界选择了你
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
既然无处可躲
不如傻乐
既然无处可逃
不如喜悦
既然没有净土
不如静心
既然没有如愿
不如释然
----------
第二期(2022年9月7日):
作于二零一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的西交大,时已初冬,雪花飘飘,润湿古城,雾霭退去,行走于那软软的梧桐叶铺满的大道,偶有欢声笑语。
The lovely snow
【鹤鸣】
Morning,
outside the window
windy and chilly
First snow of the year is gently covering
blonde chinar leaves on the straight lane
Haze vanished
fresh air is refreshing the campus, the city
Snow flakes in the wind are falling
softly on the face, melt droplets of water
wet slippery roads, merry laugh and fun
Lovely snow
gift from the nature, forever
【法国梧桐英文说法纷纷,此为其一】
彼时的西花园
----------
第一期(2022年7月31日):
这首近体诗作于农历二零一一年八月廿八凌晨的英国牛津郡,时值游学古老的牛津大学将辞有感,回味时,历历在目,最大的感悟是恬静、古朴、厚重、自然、活跃,至简至真。
别津桥
【鹤鸣】
津桥古磊数千秋
方苑轻穿现静幽
槱森哲良安可觅
扁舟清荡水自流
导师在书院宴请之余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