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动态

分享到:
敬请关注CSMNT2023【分会场M1:生物微机电系统】
发布者: 韦学勇 | 2023-07-31 | 40701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暨第十四届国际会议(简称CSMNT2023)定于2023年10月20-23日在深圳市举办。本届大会主题是“美丽微纳•美好世界”,设微纳米设计、微纳米材料、微纳米工艺、微纳米检测与表征、微纳米传感器、微纳米执行器及微纳机器人、微纳流控、微能源、RF-MEMS、柔性电子技术、微纳光子、封装与集成、Bio-MEMS、特种微纳器件与系统、智能微系统、微纳力学、微纳米生物医药等十七大议题版块,每个议题版块下设多个专题分会场。本期敬请关注“Bio-MEMS”版块中【分会场M1:生物微机电系统】,欢迎投稿交流!

 

 

分会场主席

 

韦学勇:西安交通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2009),曾于英国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2012)。获国家领军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等资助。现为西安交通大学仪器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微纳制造与测试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Engineering》机械与运载工程学科执行主编。主要从事微纳传感与测试技术研究,包括微纳非线性传感机理,高精度MEMS传感器,生物芯片等。发表SCI论文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陕西青年科技奖和伯明翰大学FK Bannister 奖等奖励和荣誉。

 
 

常凌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2016),曾于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担任助理教授(2017-2019)。研究兴趣为微纳生物芯片,获教育部人才奖励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发表SCI论文80余篇,通讯/一作论文50余篇(期刊IF>10论文40篇),如 Nature Nanotechnology, Trends in Biotechnology,JACS, Nano Letters, AFM, Small等;获Micro Nano Engineering (Elsevier期刊,首次国内获奖人)青年科学家奖(2022);中国科技新锐人物奖(2022);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最高奖Presidential Fellowship(2016)等荣誉。兼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国微纳技术学会等分委会委员、科技部前沿生物技术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指南专家等;VIEW、Biosensors等期刊副主编或编委。创立载愈生物,完成天使和Pre-A轮融资数千万,市场估值1.5亿。

 

论文出版

1.会议录用全部论文摘要将收录在会议电子文集(U盘)中。

2.会议录用且需发表的论文可推荐至SCI/EI/核心等检索期刊上评审发表,发表在哪一期刊,取决于不同期刊同行评议结果;大会合作期刊目录如下:

 

3.会议录用且需发表的摘要可收录到【EI(CA)检索】的摘要集中发表,提交摘要时应按“CSMNT2023摘要模板(论文集大摘要)”撰写,篇幅不少于4页。发表在会议摘要集中的论文亦可扩展(至少扩展40%)后到部分合作期刊发表。

 

 

联系方式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秘书处办公室

中国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450室,100084

电话:010-62772108、62796707

邮箱:csmnt@mail.tsinghua.edu.cn

学会官网:http://www.csmnt.org.cn

年会官网:http://annual2023.csmnt.org.cn

 

学院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

 

西安交大仪器学科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特色学科,在教育部第四、五轮学科评估中均获B+;2023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西安交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学科与清华、北航、天大和哈工大同属A+层次,名列全国第五。学科在纳米测量与量值溯源、微纳制造与智能传感器、生物医疗与核酸检测、光学精密测量、智能电网监测与维护等研究方向优势突出,科研实力强,相关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以及省部级奖励20余项,在此基础上,西安交通大学于2023年4月成立仪器科学与技术学院。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院作为仪器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将秉承求真务实、成就卓越的育人理念,以培养仪器专业高级人才为目标。学院汇聚有两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国家特聘教授等专业人才,学科高层次人才占教师队伍比例近20%。学院凭借相关优势支撑推进了精密微纳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的发展,并已建设了教育部微纳制造与测试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微纳制造与纳米测试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教育部先进传感技术与系统协同创新平台,为仪器学院的科研发展提供了优良的运行环境与机制保障。